“乡村复兴”丰富国家治理制度选择

被引:2
作者
宁超
机构
[1]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区营造; 社区复兴; 社会资本; 国家治理;
D O I
10.19624/j.cnki.cn42-1005/c.2016.11.013
中图分类号
D669.3 [生活、居住、交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社会转型和国家治理正逐步趋于理性现代化。随着基层治理的协商民主普及和地方行政精细化的扩张,地方治理被赋予更多内容,"行政发包制"的拓展进一步压缩了地方自主性因素成长,表现为"政府强力,民众无力,社会乏力"基层治理现状。论文以佛山市HL社区的"社区营造"为案例,分析对比中国大陆的社区营造在机制、理念和实践中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结构性区别,着重分析社区社会资本因素、自组织管理因素和社区精英因素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社区营造作为社区治理升级媒介,可以有效地实现乡土社会的复兴,益于传统社会资本的恢复,基于社区营造的"社区治理"完善可以改善基层治理的不良困局,同时丰富国家治理的制度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0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论国家治理商数 [J].
江必新 ;
邵长茂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1) :102-118+204
[12]   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中国传统农村的基层治理研究 [J].
狄金华 ;
钟涨宝 .
社会学研究, 2014, 29 (05) :73-97+242
[13]   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4, (04) :108-132+7
[1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世界政治意义 [J].
杨光斌 .
政治学研究, 2014, (02) :3-6
[15]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Presidential Addr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97.[J].Elinor Ostrom.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8, 1
[16]  
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 I. Interdependence; Group Heterogeneity; and the Produc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J].Pamela Oliver;Gerald Marwell;Ruy Teixeir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3
[17]   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 [J].
丁康乐 ;
黄丽玲 ;
郑卫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3, 40 (06) :716-725
[18]   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3, (03) :5-28
[19]   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 [J].
胡澎 .
日本学刊, 2013, (03) :119-134+159
[20]   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 [J].
赵延东 .
社会学研究, 2007, (05) :164-18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