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与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地层Sr和C同位素对比及年龄界定

被引:29
作者
郑文武
杨杰东
洪天求
陶仙聪
王宗哲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Sr和C同位素; 新元古代地层; 同位素年龄; 安徽; 江苏; 辽宁;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4.02.003
中图分类号
P597.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Sr ,C同位素地层学方法 ,对苏皖北部和辽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测试 ,并将其测试结果与新元古代海水Sr,C同位素组成演变曲线相比较 ,试图从中获得研究区有关地层自然层序、形成时限范围及其有关同位素年龄数据取舍等方面新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新元古代淮南群、徐淮群、宿县群和细河群、五行山群、金县群等 ,均形成于南沱冰期或Sturtian冰期之前 ,为 90 0~ 70 0Ma。并且进一步印证了淮南生物群应该属于前伊迪卡拉期的一次重要的生物大爆发。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Sr、C同位素对苏皖北部上前寒武系时代的界定 [J].
杨杰东郑文武王宗哲陶仙聪 .
地层学杂志, 2001, (01) :44-47
[2]   黄土和沉积岩中分离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方法实验 [J].
盛雪芬 ;
杨杰东 ;
李春雷 ;
陈骏 ;
陶仙聪 .
岩矿测试, 2000, (04) :264-267
[3]   北中国板块东部震旦系对比 [J].
乔秀夫,季强,高林志,章雨旭,高振家 .
中国区域地质, 1996, (02) :135-142
[4]   皖北上前寒武系史家组碳质大化石的发现及生物地层意义 [J].
郑文武,穆玉英,郑学信,王家文,邢乐澄 .
古生物学报, 1994, (04) :455-471+537-538
[5]   淮南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郑文武 ;
秦正永 ;
郑学信 ;
程金柱 ;
邢乐澄 .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4, (01) :1-17
[6]   关于辽南及苏皖地区震旦系与青白口系的关系 [J].
张丕孚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5, (00) :139-148
[7]   辽东前寒武系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J].
王东方 ;
王集源 ;
林蔚兴 .
科学通报, 1984, (14) :872-875
[8]   徐淮地区上前寒武系的对比 [J].
姚仲伯 ;
张世恩 .
地层学杂志, 1983, (02) :119-124
[9]   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的厘定 [J].
张丕孚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1, (04) :27-37
[10]   “淮南生物群”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地层研究中的意义 [J].
郑文武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79, (02) :97-10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