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震前卫星热红外图像看中国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12
作者
强祖基 [1 ,2 ]
姚清林 [2 ]
魏乐军 [3 ]
曾佐勋 [1 ]
郭坚峰 [4 ]
机构
[1]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
[4] 海南省地震局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图像; 构造体系; 地壳上地幔涡旋运动; 过渡带; 垂平转换; 新新华夏构造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53 [地壳应力与活动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震前卫星热红外探测现今地球热应力场,既有水平应力热场,也有垂直应力热场。热辐射能量的增强与应力增强有关。结合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地震等烈度线图的分析,辅以GPS空间定位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解除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可使对现今应力场的了解更加全面。以99°~104°E为界的过渡带包含中国大陆西部重庆荣昌双环、四川汶川椭圆。这种左右涡旋运动方式不同存在一个带内,与深部构造差异和物质下曳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和西北利亚板块SN向夹击,来自西北利亚板块的作用力最南可到天山北麓。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中国西部热旋扭椭圆为左旋扭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伸展构造。NE、NNE向破裂发生右旋运动,可称之新新华夏构造体系。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东部热旋扭椭圆为右涡旋扭动。
引用
收藏
页码:873 / 88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1]  
旋扭构造动力学[M]. 地质出版社 , 李东旭[著], 2003
[12]  
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 地震出版社 , 梅世蓉等 著, 1993
[13]  
西藏察隅当雄大地震[M]. 西藏人民出版社 ,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 1988
[14]  
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M]. 地震出版社 , 河北省地震局 编著, 1986
[15]  
地质力学概论[M]. 科学出版社 , 李四光著, 1973
[16]  
Charg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igneous rocks[J] . Friedemann Freund.Journal of Geodynamics . 2002 (4)
[17]   Atellitic thermal infra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y image—short-term and impending earthquake precursors [J].
Zuji Qiang ;
Changgong Dian ;
Lingzhi Li ;
Min Xu ;
Fengsha Ge ;
Tao Liu ;
Yong Zhao ;
Manhong Guo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1999, 42 :313-324
[18]  
Th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nd the resistivity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I)[J] . Chang-Fang Xu.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 1996 (2)
[19]  
On the physical model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fields and the mechanismof precursor’s time-space distribution-ori-gin and evidence of the strong body earthquake-generating model. MEI Shirong. The selected paper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Ded-icated to the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 1996
[20]   卫星热红外图像亮温异常——短临震兆 [J].
强祖基 ;
赁常恭 ;
李玲芝 ;
徐旻 ;
戈风沙 ;
柳涛 ;
赵勇 ;
郭满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6) :56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