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地区多点树轮序列记录的春末夏初气温变化与北半球海温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17
作者
田沁花 [1 ,2 ]
周秀骥 [1 ,3 ]
刘禹 [2 ,4 ]
赵平 [5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4]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5]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秦岭; 树木年轮; 气温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P46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秦岭中、东部5个样点树轮资料的区域主成分年表,其中第一主成分PC1年表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8.37%,能够较好地代表秦岭中东部地区年轮变化的共同特征。对5个站点观测气温平均值和PC1反映的区域尺度气候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与秦岭-黄淮地区5~7月温度场存在大范围一致相关区,相关系数r高于0.5(p<0.01)。表明PC1年表可以反映大区域尺度上过去122年(1885~2006年)春末夏初(5~7月)气温的总体特征。在公共时段内(1951~2006年)PC1和观测资料与北半球海温场的分析显示,两者均与热带西太平洋和30°~50°N附近我国近海至日本暖流区呈显著相关,且与大西洋西印度群岛东部海域呈现一定程度的遥相关,相关型表明当3个相关区海温偏高时,PC1指数偏低,研究区气温偏高;与热带西太平洋的相关区域延伸至西太平洋暖池,反映研究区气温变化与暖池区海温异常也有较密切的联系。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对PC1指示的气温变化与北半球海表温的分期研究(1885~1950年和1885~2006年)发现,两个阶段PC1指数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均显著相关,但与1951~2006相比,后两个阶段与我国近海、日本暖流区和大西洋海域海表温之间的关系减弱,表明热带西太平洋SST对研究区5~7月气温的影响较为稳定,但其他海域SST与研究区气温的遥相关关系存在年代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864 / 87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1]  
A preliminary reconstruction of rainfall in north-central China since A.D. 1600 from tree-ring density and width. Hughes MK, Wu XD, Shao XM, et al. Quaternary Research . 1994
[12]   树轮记录的阿尼玛卿山区过去830年夏半年最高温变化 [J].
勾晓华 ;
杨梅学 ;
彭剑峰 ;
张永 ;
陈拓 ;
侯宗东 .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991-998
[13]   额济纳233年来胡杨树轮年表的建立及其所记录的气象、水文变化 [J].
孙军艳 ;
刘禹 ;
蔡秋芳 ;
WKPark ;
李保生 ;
史江峰 ;
易亮 ;
宋慧明 ;
李强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799-807
[14]   利用贺兰山北部树轮资料重建过去270年以来6~8月平均干燥指数 [J].
刘禹 ;
王雷 ;
史江峰 ;
蔡秋芳 .
第四纪研究, 2005, (05) :540-544
[15]   我国北方干湿演变规律及其与区域增暖的可能联系 [J].
马柱国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011-1018
[16]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地区近千年来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J].
刘洪滨 ;
邵雪梅 ;
黄磊 ;
梁尔源 ;
方修琦 ;
王丽丽 .
第四纪研究, 2005, (02) :176-183
[17]   青海南部高原近450年来春季最高气温序列及其时变特征 [J].
靳立亚 ;
秦宁生 ;
勾晓华 ;
陈发虎 ;
李静 .
第四纪研究, 2005, (02) :193-201
[18]  
1743年华北夏季极端高温: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炎夏事件研究[J]. 张德二,G.Demaree.科学通报. 2004(21)
[19]   土壤干旱对油松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J].
杨建伟 ;
梁宗锁 ;
韩蕊莲 ;
王培榛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88-92+96
[20]   树轮记录的青海德令哈地区千年降水变化 [J].
邵雪梅 ;
黄磊 ;
刘洪滨 ;
梁尔源 ;
方修琦 ;
王丽丽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2) :1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