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层析成像研究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地区深部构造

被引:14
作者
薛光琦
姜枚
宿和平
钱辉
王有学
董英君
G.Wittlinger
G.Poupinet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4]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5] Ecole et Observatoire des Science de la Terre Strasbourg
[6] France
[7] LGIT-IRIGM
[8] Universite Joseph Fourier Grenoble
[9] France 北京
[10] 北京
[11] 桂林
[12] 北京
关键词
西昆仑; 岩石圈; 速度扰动; 俯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叶城-狮泉河地震探测剖面,始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穿越西昆仑造山带,终止于喀喇昆仑山东侧。本文作者利用天然地震体波完成了该区的三维走时残差反演,勾划出了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深部构造格局。获取了塔里木岩石圈以约40°倾角向南俯冲到西昆仑造山带之下约280 km的层析图像;地表出露的地体边界在层析图中均有显示,并能追踪到其向深部延续的清晰图像。尤其是发现了空喀山断裂与康西瓦断裂在200 km深度下有相交的趋势。该区段也正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地带。
引用
收藏
页码:329 / 3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J].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张之英,刘文,李英康,闫全人,李德兴.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S1)
  • [2]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高 锐
    黄东定
    卢德源
    钱桂
    李英康
    匡朝阳
    李秋生
    李朋武
    冯如进
    管 烨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0, (17) : 1874 - 1879
  • [3] 中国大陆西北造山带及其毗邻盆地的地震层析成像
    胥颐
    刘福田
    刘建华
    孙若昧
    何建坤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2) : 113 - 122+225
  • [4]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潘裕生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153 - 160+162
  • [5]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许志琴
    杨经绥
    姜枚
    李海兵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139 - 151
  • [6] 阿尔金断裂带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P波层析成像
    史大年
    姜枚
    马开义
    薛光琦
    董英君
    G.Poupinet
    G.Wittlinger
    G.Herauel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3) : 341 - 350+437
  • [7] 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邓万明
    [J]. 岩石学报, 1995, (S1) : 98 - 111
  • [8] 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路线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
    潘裕生
    王毅
    Ph.Matte
    P.Tapponnier
    [J]. 地质学报, 1994, (04) : 295 - 307
  • [9] 青藏高原隆升的主因—大陆板块内的盆-山碰撞作用
    白文吉
    杨经绥
    [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7, (02) : 131 - 142
  • [10] 阿尔金断裂系[M]. 地质出版社 , 崔军文等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