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岩油藏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

被引:10
作者
刘红现 [1 ]
许长福 [1 ]
覃建华 [1 ]
唐洪明 [2 ]
机构
[1]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西南石油大学石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孔隙结构; 驱油效率; 剩余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利用铸体薄片、X衍射、岩石物性、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储集层孔隙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集层分为4大类(Ⅰ~Ⅳ)。分析了每一类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驱油效率。Ⅰ类储集层为大孔、中喉孔隙结构,孔喉分布相对均匀,连通性好,水驱油效率最高,平均为52%;剩余油主要以油斑形式赋存在孔隙壁上。Ⅱ类储集层为中大孔、中细喉孔隙结构,孔喉分布不均匀,局部发育大孔道,并存在微裂缝;水驱油过程中水窜严重,导致驱油效率较低,平均为42%;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细小孔道中。Ⅲ类储集层为中孔、中细喉孔隙结构,孔喉分布相对均匀,连通性好,水驱波及系数相对较高,水驱油效率高,平均50%;剩余油富集于小孔道及盲孔。Ⅳ类储集层为细孔、细喉孔隙结构,孔喉发育极差,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发育,水驱波及效率低,驱油效率很低,平均为35%;剩余油主要以段塞形式分布在孔隙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基于K-Means和EM算法的聚类分析 [J].
陈晓春 .
福建电脑, 2009, 25 (02) :79-80
[2]   基于聚类分析的K-means算法研究及应用 [J].
张建萍 ;
刘希玉 .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 (05) :166-168
[3]   喇嘛甸油田砂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J].
林玉保 ;
张江 ;
王新江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6, (06) :39-42+121
[4]   吴旗地区吴410井区长6油藏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J].
程启贵 ;
张春生 .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3) :240-242
[5]  
靖边气田上古生界储集层孔隙结构研究[J]. 李剑齐,李维峰.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S3)
[6]   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J].
黄书先 ;
张超谟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4) :124-125+222
[7]   盘河断块区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 [J].
熊敏 ;
王勤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1) :42-44+54
[8]   应用毛细管压力曲线研究储层孔隙结构——以卫城油田Es4储层为例 [J].
洪秀娥 ;
戴胜群 ;
郭建宇 ;
宋秋银 ;
王兴荣 ;
张天增 ;
程红伟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2, (01) :53-54+3
[9]   储集层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关系研究 [J].
蔡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6) :45-46+49
[10]  
砾岩油田开发[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李庆昌等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