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贺兰山北部树轮资料重建过去270年以来6~8月平均干燥指数

被引:30
作者
刘禹
王雷
史江峰
蔡秋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
[3] 西安
[4] 西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北京
关键词
贺兰山; 树轮; 干燥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油松树轮晚材宽度,重建了贺兰山北部地区过去270年以来夏季(6~8月)干燥指数,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R2)为52%。并发现干燥指数大于均值的年份有1745~1756年、1847~1864年、1925~1933年,小于均值的年份有1731~1744年、1775~1788年、1798~1808年、1865~1877年、1973~1992年;11年滑动平均后发现18世纪50年代前后、19世纪50~60年代、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及30年代初为较干旱时期,干旱时期干燥度变率较小,而湿润时段干燥度变率较大,反映了贺兰山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特点,即干旱年会连续出现;周期分析表明,干燥度指数存在22年的准周期。
引用
收藏
页码:540 / 5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1]  
东北气候[M]. 气象出版社 , 周琳主编, 1991
[12]  
内蒙古气候[M]. 气象出版社 , 王文辉主编, 1990
[13]  
贺兰山油松对气候的生理响应及区域气候重建 .2 史江峰.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2005
[14]   树轮宽资料所指示的川西过去气候变化 [J].
邵雪梅 ;
范金梅 .
第四纪研究, 1999, (01) :81-89
[15]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恢复祁连山地区近700年来气候变化 [J].
张志华 ;
吴祥定 .
科学通报, 1997, (08) :84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