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15
作者
高伟
聂锐
张燚
张磊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区际; 产业联动; 内涵; 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构建我国的国家价值链体系以实现与GVC均衡对接,关键在于形成区际产业联动格局。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涉及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集群与外部联系和国内产业与GVC对接三个视角。区际产业联动研究方法以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分析法、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分析为主,目前开始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认为,区际产业联动是以本土企业、政府和产学研机构为主体,以区域间协调发展产生帕累托最优效应为目的,所形成的与GVC并行且相对独立的网络状区域间产业链接关系,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采取网络化模拟、实证和案例方法,分析宏观联动现象的微观涌现机理。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6 条
[1]   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 [J].
王德利 ;
方创琳 .
地理研究, 2010, 29 (08) :1392-1406
[2]   基于嵌入关系的企业网络链接模型研究 [J].
高伟 ;
聂锐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0) :55-59
[3]   危机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质量升级——基于浙江产业集群的研究 [J].
阮建青 ;
张晓波 ;
卫龙宝 .
管理世界, 2010, (02) :69-79
[4]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J].
林兰 ;
叶森 ;
曾刚 .
经济地理, 2010, 30 (01) :6-11
[5]   跨界区域协调:内容、机制与政策研究——以三大跨省都市圈为例 [J].
陶希东 .
上海经济研究, 2010, (01) :56-64
[6]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 [J].
安虎森 ;
高正伍 .
南京社会科学, 2010, (01) :22-29
[7]   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 [J].
陈秀山 ;
杨艳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 31 (01) :70-74
[8]   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J].
车冰清 ;
朱传耿 ;
杜艳 ;
沈正平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9, (04) :46-51
[9]   美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J].
王霞 ;
孙中和 .
国际贸易, 2009, (07) :35-38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回顾与展望 [J].
汪阳红 .
宏观经济管理, 2009, (02)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