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社会典型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态势及学理沉思

被引:27
作者
张明军 [1 ]
陈朋 [2 ]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社会转型; 信任; 治理;
D O I
10.16502/j.cnki.11-3404/d.2012.01.040
中图分类号
D631.4 [治安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通过对2011年典型群体性事件的学理性反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群体性事件在性质上颇具抗争政治特性,这直接映射出社会的急剧转型;事件的当前总体格局虽纷繁复杂,但其治理体系尚未健全,政府的治理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很多事件难以得到有效处置;"信任短缺"成为贯穿诸多事件全过程的重要变量。对2012年群体性事件的预测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仍将势不可挡,农村群体性事件仍将高位频发,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群体性事件将阶段性高发,房地产市场将出其不意地成为群体性事件高发的新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社会抗争与国家控制——基于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分析 [J].
李阳华 .
江淮论坛, 2011, (02) :139-143+133
[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 [J].
范国华 ;
贾晓娜 .
人民论坛, 2010, (32) :158-159
[3]   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 [J].
王赐江 .
长江论坛, 2010, (04) :47-53
[5]   群体性事件中的政治信任问题分析 [J].
刘孝云 .
探索, 2009, (05) :76-80
[6]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J].
于建嵘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1-5
[7]  
信任社会.[M].(法)阿兰·佩雷菲特(AlainPeyrefitte)著;邱海婴译;.商务印书馆.2005,
[8]  
运动中的力量.[M].(美)西德尼·塔罗(SidneyTarrow)著;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5,
[9]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美)亨廷顿(Huntington;S.P.)著;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