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祁连山地区近期形变场演化特征与孕震构造模式

被引:4
作者
王庆良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西安
关键词
软流层对流加速; 应力强化; 特征性形变图象; 构造组合孕震模式; 强震危险地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河西—祁连山地区近20年形变场演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代表该区区域应力松弛、岩石圈底部软流层对流加速以及地壳中上部应力强化与强震孕育三种应力状态的特征性形变图象。文章还通过典型强震构造组合特征、形变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北西西、北东向两组构造的组合孕震模式。并利用上述孕震模式对该区近期强震危险地点进行了初步判定。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祁连山与河西走廊近期垂直形变特征 [J].
丁平 ;
于建民 ;
江在森 .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1, (02) :68-74
[2]  
航磁所反映的祁连褶皱系区域构造及基底性质[J]. 李占奎.甘肃地质. 1990(00)
[3]   民乐盆地某些活断层断层泥中石英颗粒的表面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J].
吕德徽 ;
向光中 .
西北地震学报, 1987, (04) :48-54
[4]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J].
徐纪人 ;
姚立珣 ;
汪进 .
西北地震学报, 1986, (04) :82-84
[5]   中国岩石层底面地幔对流状态的探讨 [J].
黄培华 ;
傅容珊 .
地球物理学报, 1983, (01) :39-47
[6]  
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编,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