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53
作者
李兴振
刘朝基
丁俊
机构
[1]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 
[3] 四川成都 
关键词
大湄公河次地区; 构造单元划分; 陆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湄公河次地区在地质构造上是西南三江构造带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向南或南西的延伸。在理清了各构造单元的延伸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作了统一划分和对比。以印缅山脉结合带、澜沧江 文冬 劳勿结合带、金沙江 哀牢山 马江结合带作为主结合带,将该区划分为印澳板块、中缅马陆块、印支陆块和华南陆块4个一级单元。然后在亲冈瓦纳的中缅马陆块和亲华南型的印支陆块内再以次级结合带分别划分出4个二级构造单元:亲冈瓦纳型的西缅微陆块、腾冲 毛淡棉微陆块,保山 掸泰微陆块、临沧 景栋微陆块,亲华南型的景洪 帕府 东马来西亚微陆块、思茅 大叻微陆块、昆嵩微陆块和长山微陆块;华南陆块以越北斋江结合带为界分为扬子和华夏两微陆块。简要论述了各构造单元的基本地质特征,提出将可可西里 澜沧江 文冬 劳勿结合带作为南部冈瓦纳大陆和北部劳亚大陆的分界,指出昆嵩微陆块和长山微陆块是华夏微陆块的南西延伸,其西部的对应体可能是昌都微陆块。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西南三江地区碰撞造山过程.[M].李兴振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2]  
三江中南段火山岩-蛇绿岩与成矿.[M].莫宣学等著;.地质出版社.1998,
[3]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M].《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编辑委员会编;刘宝主编;.地质出版社.1991,
[4]   大湄公河次地区主要结合带的对比与连接 [J].
李兴振 ;
刘朝基 ;
丁俊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4, (04)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