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开”“合”史

被引:63
作者
杨巍然
机构
关键词
东秦岭; “开”与“合”; 构造演化; 板块; 断块; 断裂盆地; 断裂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用“开”“合”观点探讨了东秦岭的构造演化历史。“开”“合”是构造演化中一对主要矛盾,根据矛盾主要方面的转化和“开”“合”的具体特征,将东秦岭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中晚元古代以“合”为主,通过板块俯冲—对接而使南北古陆连为一体;2.古生代及三叠纪“开”占优势,统一古陆解体,形成断裂造山带;3.中生代早期“合”成为矛盾主要方面,表现为断块逆冲及形成推覆构造;4.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再次转为“开”占首要地位,在张性断裂控制下形成各种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487 / 4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豫陕省界东秦岭地区主要地层归属及有关构造特征的讨论 [J].
王铭生 ;
李洁才 ;
喻积贤 ;
赵六典 .
中国区域地质, 1985, (03) :1-20
[2]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在古生代晚期是太平洋古陆的一部分 [J].
张正坤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 (02) :45-54
[3]   东秦岭汤河—二郎坪—刘山崖—马畈蛇绿岩套 [J].
林潜龙 ;
符光宏 ;
张建军 ;
张建军 .
河南地质, 1984, (02) :45-55
[4]   大别山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J].
杨森楠 ;
吴鉴 ;
杨学忠 ;
陆中旦 .
地球科学, 1983, (03) :81-91
[5]   论断裂变质作用 [J].
莫柱荪 .
中国区域地质, 1983, (03) :1-10
[6]   东秦岭古海域两侧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 [J].
王鸿祯 ;
徐成彦 ;
周正国 .
地质学报, 1982, (03) :270-280
[7]   论伸展构造 [J].
马杏垣 .
地球科学, 1982, (03) :15-22
[8]   中国中元古代以来古地理发展的轮廓 [J].
王鸿祯 ;
刘本培 .
地层学杂志, 1981, (02) :77-89
[9]   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J].
罗志立 .
地质科学, 1979, (02) :12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