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22
作者
义白璐
韩骥
周翔
杨芳
孟醒
曹武星
黄鲁霞
象伟宁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净碳排放强度; 长三角地区; 时空格局;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15.0011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六大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地区,其快速而大规模的城市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核算了1995—2010年长三角地区的碳源碳汇并分析了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的碳汇增长943×104t,其中,浙江省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量的增加是主要贡献,这主要得益于国家2003年起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该地区的碳排放增加3.27×108t,其中,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排放所占比重在2010年达96%.江苏省的排放量与增长速度都位居长三角第一,其以重工业和制造业等高能耗和高碳排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其碳排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建设用地的净碳排放量增速大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导致该地区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的净碳排放强度明显增大,江苏省的建设用地净碳排放强度增速最快.
引用
收藏
页码:973 / 98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测度、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1990—2009年 [J].
华坚 ;
任俊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4 (03) :57-61+91
[2]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彭补拙 .
地理学报, 2012, 67 (06) :758-770
[3]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J].
胡剑锋 ;
马诗慧 .
财经研究, 2012, 38 (03) :81-92
[4]   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J].
饶群 .
水电能源科学, 2011, 29 (05) :189-192
[5]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 [J].
匡耀求 ;
欧阳婷萍 ;
邹毅 ;
刘宇 ;
李超 ;
王德辉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56-61
[6]   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 [J].
刘占成 ;
王安建 ;
于汶加 ;
李铭 .
地球学报, 2010, 31 (05) :727-732
[7]   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J].
赵欣 ;
龙如银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7) :25-30
[8]   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J].
温景光 .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 (02) :29-32
[9]   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状况、趋势及其减排对策 [J].
曾贤刚 ;
庞含霜 .
中国软科学, 2009, (S1) :64-70
[10]   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
邹秀萍 ;
陈劭锋 ;
宁淼 ;
刘扬 .
生态经济, 2009, (03)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