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被引:12
作者
索书田
游振东
钟增球
陈能松
桑隆康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
关键词
根部; 中下地壳; 流变学分层性; 秦岭造山带; 应变-变质分解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2 [地壳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运用物理学观点,研究和分析了秦岭造山带根部——大别前寒武纪变质地体的三维结构及流变学演化历史.通过现代及中—新元古代时期地壳流变学剖面的构筑,强调地壳流变学分层性及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对中下地壳结构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控制作用.线状强应变带与透镜状弱应变域的规律组合,是秦岭造山带及其根部地壳结构的基本样式,并具尺度不变性.将古老中下地壳近3Ga的流变学演化历史划分为7个阶段,它们既反映了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间长期的运动及动力学过程,也代表了组成秦岭造山带地壳不同层次物质的流变行为和物理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633 / 64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论双侧造山带——以桐柏—大别造山带为例.[J].索书田;张维吉.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 S1
  • [2] 造山带的网结状构造样式
    索书田
    [J]. 地质科技情报, 1993, (02) : 1 - 7
  • [3]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
    董树文
    孙先如
    张勇
    黄德志
    王刚
    戴世坤
    于邦存
    [J]. 科学通报 , 1993, (06) : 542 - 545
  • [4] 大别山榴辉岩带的高压硬玉石英岩块体及其地质意义
    翟明国
    从柏林
    赵中岩
    王清晨
    李家驹
    [J]. 科学通报, 1992, (11) : 1013 - 1015
  • [5] 大别山地区柯石英榴辉岩变质作用的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张泽明
    游振东
    [J]. 地球科学, 1992, (02) : 141 - 149+243
  • [6]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徐树桐
    江来利
    刘贻灿
    张勇
    [J]. 地质学报, 1992, (01) : 1 - 14+97
  • [7] 湖北浠水蓝晶石铝直闪石片岩中的冠状体结构的研究
    游振东
    周汉文
    吕学淼
    [J]. 地球科学, 1990, (04) : 345 - 356
  • [8] 大别山北翼大别群中C型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李曙光
    葛宁洁
    刘德良
    张宗清
    叶笑江
    郑双根
    彭长权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89, (07) : 522 - 525
  • [9] 鄂东北早前寒武系地质年代学研究
    陈汉宗
    [J]. 地球化学, 1987, (02) : 153 - 160
  • [10]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M].索书田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