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

被引:220
作者
潘桂棠 [1 ]
陆松年 [2 ]
肖庆辉 [3 ]
张克信 [4 ]
尹福光 [1 ]
郝国杰 [2 ]
骆满生 [4 ]
任飞 [1 ]
袁四化 [5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3] 中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5] 防灾科技学院
关键词
构造阶段; 陆块区; 造山系; 超大陆; 特提斯; 古亚洲洋;
D O I
10.13745/j.esf.2016.06.001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按照王鸿祯先生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论和全球构造活动论的思路,遵循将今论古的比较构造地质学研究原则,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构造相的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从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不可逆演化和洋陆转换论的视角,认识理解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组成特征,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太古宙陆核形成(>2 800 Ma),新太古代原板块构造启动,洋陆分化,华北各陆块发育古弧-盆系统(2 800~2 500 Ma),发育广泛的TTG片麻岩;古元古代(2 500~1 800 Ma)发育集宁、南辽河-荆山等弧盆系和嵩山裂谷、滹沱裂谷及华北基底形成(1 800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820 Ma前)华北陆区在1.8Ga克拉通化后发育燕辽裂谷、熊耳—西洋河裂谷、渣尔泰—白云鄂博陆缘裂谷;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区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盆地,新元古代早期其周缘一系列弧盆系形成,扬子和塔里木基底形成,并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第二阶段: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可分为5个构造期:(1)南华纪—震旦纪(820~541 Ma)构造期,罗迪尼超大陆裂解发育新元古代南华纪裂谷事件的火山-沉积岩及冰碛岩,古亚洲洋、原特提斯大洋及震旦大洋扩展,发育扬子、塔里木陆缘裂谷和裂陷盆地,华南洋萎缩为残余大洋。(2)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 Ma)构造期,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中国西部一系列地块从扬子和塔里木大陆裂离,相应陆块均在伸展背景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秦-祁-昆多岛弧盆系形成;印度陆块北部边缘形成寒武纪裂陷-裂谷盆地,上覆初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O1-2)。(3)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 Ma)构造期,古亚洲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阿尔泰-兴蒙多岛弧盆系形成,向南俯冲制约天山-准噶尔-北山多岛弧盆系形成及温都尔庙增生弧盆系发育;南天山大洋向北俯冲导致中天山岛弧形成;扬子、塔里木和印度等陆块的北缘均发育被动大陆边缘;志留纪震旦洋、华南洋消亡;塔里木、扬子与华北构成统一的泛华夏大陆,其西南缘秦祁昆造山系形成,在南东缘形成了华夏造山系。(4)泥盆纪—中二叠世(419~259 Ma)构造期,古亚洲洋、南天山洋萎缩消亡,天山-准噶尔-北山造山系和阿尔泰-兴蒙造山系形成(C2—P2);华北陆块整体隆升(O3—C1)后,发育陆表海盆地;扬子陆块发育陆缘裂陷盆地。古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北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发育,向南俯冲导致冈底斯陆缘弧形成(C—P)。(5)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 Ma)构造期,中国西北盆-山构造格局定位;那丹哈达洋西向俯冲形成鹤岗陆缘弧。澜沧江弧后洋盆向东俯冲及金沙江-哀牢山弧后洋盆向西俯冲,昌都-思茅地块两侧形成陆缘弧。特提斯大洋向南俯冲导致冈底斯弧盆系形成。扬子区攀西裂谷形成,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喷溢。第三阶段:晚三叠世—新近纪演化阶段(227~2.6 Ma)。中生代时东部陆缘弧盆系形成;西北发育盆山构造;西南部喜马拉雅-冈底斯多岛弧盆系形成。新生代,中国东部沿海弧后裂陷及断陷盆地形成,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喜马拉雅-冈底斯造山系形成,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3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 [1]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与南海扩张耦合关系
    解习农
    任建业
    王振峰
    李绪深
    雷超
    [J]. 地学前缘, 2015, 22 (01) : 77 - 87
  • [2]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大石寨组火山岩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樊航宇
    李明辰
    张全
    黄猛
    张晓飞
    李继军
    [J]. 地质通报, 2014, 33 (09) : 1284 - 1292
  • [3]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特征及构造背景
    张拴宏
    赵越
    刘建民
    胡健民
    宋彪
    刘健
    吴海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0, 29 (06) : 824 - 842
  • [4] 新疆南天山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
    朱志新
    李锦轶
    董莲慧
    张晓帆
    王克卓
    王华星
    赵同阳
    [J]. 地质通报, 2009, 28 (12) : 1863 - 1870
  • [5]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王宗起
    闫全人
    闫臻
    王涛
    姜春发
    高联达
    李秋根
    陈隽璐
    张英利
    刘平
    谢春林
    向忠金
    [J]. 地质学报, 2009, 83 (11) : 1527 - 1546
  • [6] 中国南方古大陆研究进展与问题评述
    王剑
    潘桂棠
    [J]. 沉积学报, 2009, 27 (05) : 818 - 825
  • [7]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潘桂棠
    肖庆辉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J]. 中国地质, 2009, 36 (01) : 1 - 16+255+17
  • [8] 对中国西部造山带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李荣社
    徐学义
    计文化
    [J].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 2020 - 2025
  • [9] 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岛弧造山作用:火山岩和地球化学证据
    王立全
    潘桂棠
    朱弟成
    周长勇
    袁四化
    张万平
    [J]. 地质通报, 2008, (09) : 1509 - 1534
  • [10] 秦岭造山带宽坪群中的变铁镁质岩的成因、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闫全人
    王宗起
    闫臻
    王涛
    陈隽璐
    向忠金
    张宗清
    姜春发
    [J]. 地质通报, 2008, (09) : 1475 - 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