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岛弧造山作用:火山岩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60
作者
王立全
潘桂棠
朱弟成
周长勇
袁四化
张万平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带; 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 岛弧造山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系统地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岩相学,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构造环境、源区性质,并与喜马拉雅带二叠纪火山岩进行了对比研究。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近东西向集中分布在冈底斯构造带的中北部,空间上从东至西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渐次减小,时间上从早至晚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总体由弱到强。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构造环境,从早到晚岛弧造山作用经历了初始岛弧→早期岛弧→成熟岛弧的发展演变过程,火山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物质,原始岩浆在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有俯冲洋壳、随带的深海沉积物和再循环进入地慢的地壳物质组分的强烈混染,明显不同于受地壳物质组分强烈混染的喜马拉雅带二叠纪陆缘裂陷型火山岩。综合分析冈底斯带及其邻区近年来的最新调查与研究成果,从北向南拟建了石炭纪—二叠纪冈底斯岛弧→雅鲁藏布江弧后裂谷盆地→喜马拉雅陆缘裂陷盆地的弧盆系时空结构演化模式,探讨了冈瓦纳大陆北缘石炭纪—二叠纪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造山作用与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演化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机制,讨论了冈底斯带松多乡榴辉岩的形成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509 / 1534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青藏高原羌塘早古生代蛇绿岩——堆晶辉长岩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J].
李才 ;
董永胜 ;
翟庆国 ;
王立全 ;
阎全人 ;
吴彦旺 ;
何彤彤 .
岩石学报, 2008, 24 (01) :31-36
[2]   西藏冈底斯带洛巴堆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J].
耿全如 ;
王立全 ;
潘桂棠 ;
金振民 ;
朱弟成 ;
廖忠礼 ;
李光明 ;
李奋其 .
岩石学报, 2007, (11) :2699-2714
[3]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的大洋俯冲型榴辉岩: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J].
杨经绥 ;
许志琴 ;
李天福 ;
李化启 ;
李兆丽 ;
任玉峰 ;
徐向珍 ;
陈松永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77-1287
[4]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松多榴辉岩的岩相学特征和变质演化过程 [J].
李天福 ;
杨经绥 ;
李兆丽 ;
徐向珍 ;
任玉峰 ;
王汝成 ;
张文兰 .
地质通报, 2007, (10) :1310-1326
[5]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松多榴辉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及锆石中的包裹体 [J].
徐向珍 ;
杨经绥 ;
李天福 ;
陈松永 ;
任玉峰 ;
李兆丽 ;
石玉若 .
地质通报, 2007, (10) :1340-1355
[6]   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陆缘裂陷作用:火山岩和地层学证据 [J].
耿全如 ;
王立全 ;
潘桂棠 ;
金振民 ;
朱弟成 ;
廖忠礼 ;
李光明 ;
李奋其 .
地质学报, 2007, (09) :1259-1276
[7]   藏北双湖地区才多茶卡一带构造混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 [J].
朱同兴 ;
张启跃 ;
董瀚 ;
王玉净 ;
于远山 ;
冯心涛 .
地质通报, 2006, (12) :1413-1418
[8]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J].
潘桂棠 ;
莫宣学 ;
侯增谦 ;
朱弟成 ;
王立全 ;
李光明 ;
赵志丹 ;
耿全如 ;
廖忠礼 .
岩石学报, 2006, (03) :521-533
[9]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J].
潘桂棠 ;
朱弟成 ;
王立全 ;
廖忠礼 ;
耿全如 ;
江新胜 .
地学前缘, 2004, (04) :371-382
[10]   GeoKit:一个用VBA构建的地球化学工具软件包 [J].
路远发 .
地球化学, 2004, (05) :45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