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陆缘裂陷作用:火山岩和地层学证据

被引:41
作者
耿全如 [1 ]
王立全 [1 ]
潘桂棠 [1 ]
金振民 [2 ]
朱弟成 [1 ]
廖忠礼 [1 ]
李光明 [1 ]
李奋其 [1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带; 石炭纪; 火山岩地球化学; 地层学; 陆缘裂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冈底斯作为重要的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历来是青藏高原最热门的地质研究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测量了重点剖面,对火山岩进行了常量、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研究表明,石炭系与下伏泥盆系或前寒武系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或岩性、沉积相的突变面,代表重要的构造转换面。石炭纪的沉积环境大致有两次滨海-深海或深水斜坡-滨海沉积演化旋回,深海-深水斜坡沉积或冰海相含砾板岩与两次火山活动伴生。石炭纪火山岩主要为安山玄武岩和英安岩、流纹岩类,略具双峰式火山岩特点。安山玄武岩类的成分与典型MORB和岛弧玄武岩相比,具有MgO含量低,TiO2、Al2O3、P2O5含量高等特点,稀土和微量元素为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相似。石炭纪酸性火山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陆内流纹岩相似。岩石地球化学示踪和地层学研究表明,冈底斯带石炭纪为伸展背景下的冈瓦纳陆缘裂陷环境。火山岩的源区地幔具有典型的Dupal异常,发生过复杂的混合作用,涉及到原始地幔、富集地幔EMII和地壳成分等,说明发生过冈瓦纳古陆壳俯冲、再循环进入古老地幔等过程。玄武岩类成分的某些特殊性,可能与源区混合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259 / 1276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J].
莫宣学 ;
董国臣 ;
赵志丹 ;
周肃 ;
王亮亮 ;
邱瑞照 ;
张风琴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281-290
[2]   GeoKit:一个用VBA构建的地球化学工具软件包 [J].
路远发 .
地球化学, 2004, (05) :459-464
[3]   云南宾川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及随时间演化规律 [J].
肖龙 ;
徐义刚 ;
梅厚钧 ;
沙绍礼 .
地质科学, 2003, (04) :478-494
[4]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J].
莫宣学 ;
赵志丹 ;
邓晋福 ;
董国臣 ;
周肃 ;
郭铁鹰 ;
张双全 ;
王亮亮 .
地学前缘, 2003, (03) :135-148
[5]   三江中段Dupal同位素异常的识别及其意义 [J].
魏启荣 ;
沈上越 ;
莫宣学 ;
路凤香 .
地质地球化学, 2003, (01) :36-41
[6]   玄武岩类岩石大地构造环境的Th、Nb、Zr判别 [J].
孙书勤 ;
汪云亮 ;
张成江 .
地质论评, 2003, (01) :40-47
[7]   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Th/Hf-Ta/Hf图解判别 [J].
汪云亮 ;
张成江 ;
修淑芝 .
岩石学报, 2001, (03) :413-421
[8]   大兴安岭中生代两类流纹岩与玄武岩的成因联系 [J].
林强 ;
葛文春 ;
孙德有 ;
吴福元 ;
元钟宽 ;
李文远 ;
尹成孝 ;
陈明植 ;
闵庚德 ;
权致纯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4) :322-328
[9]   大兴安岭中生代两类流纹岩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 [J].
葛文春 ;
林强 ;
孙德有 ;
吴福元 ;
李献华 .
地球科学, 2000, (02) :172-178
[10]   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带玄武岩Dupal异常 [J].
周德进,沈丽璞,张旗,许荣华,周云生,乔广生 .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5, (02) :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