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被引:555
作者
莫宣学
赵志丹
邓晋福
董国臣
周肃
郭铁鹰
张双全
王亮亮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林子宗火山岩;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构造-岩浆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中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在西藏南部 )的构造火成岩新证据。岩石学、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Nd Sr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林子宗火山岩早期带有较多陆缘弧火山岩特征 ,中期开始出现标志陆内岩浆活动的钾玄岩 ,晚期更多地显示了加厚陆壳条件下火山岩的特点 ,记录了由新特提斯俯冲消减末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信息。系统的40 Ar/3 9Ar同位素测年确定林子宗火山岩的年龄区间为 4 0 .84~ 6 4 .4 7Ma ;其底部年龄给出了林子宗火山岩与下伏地层间不整合形成时间的最晚时限 (~ 6 5Ma)。该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在沉积相、变形样式与变形程度上均截然不同 ,反映形成环境的重大变化 ,标志着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根据上述事实 ,结合青藏高原岩浆活动的区域时空分布 ,及西藏南部地层、古生物与沉积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于 6 5Ma左右(K/T界限时间 )。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J].
万晓樵 ;
梁定益 ;
李国彪 .
地质学报, 2002, (02) :155-162
[2]   西藏吉隆白垩纪末期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年代意义 [J].
万晓樵 ;
丁林 .
古生物学报, 2002, (01) :89-95
[3]   西藏林子宗群火山岩氩-氩年代学研究 [J].
周肃 ;
方念乔 ;
董国臣 ;
赵志丹 ;
刘秀明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 (04) :317-319
[4]   西南三江造山带火山岩-构造组合及其意义 [J].
莫宣学 ;
邓晋福 ;
董方浏 ;
喻学惠 ;
王勇 ;
周肃 ;
杨伟光 .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2) :121-138
[5]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中段花岗岩类及其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J].
江万 ;
莫宣学 ;
赵崇贺 ;
郭铁鹰 ;
张双全 .
岩石学报, 1999, (01) :90-98
[6]  
拉萨地区林子宗火山岩系的划分和时代归属[J]. 刘鸿飞.西藏地质. 1993 (02)
[7]  
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朱炳泉等著, 1998
[8]  
西藏阿里地质[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郭铁鹰等著, 1991
[9]  
中法喜马拉雅考察成果[M]. 地质出版社 , 李光岑, 1984
[10]  
Collision ages .2 RAGE J C,CAPPETTA H,HARTENBERGER J L,et al. Nature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