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的主成分及判别式分析

被引:3
作者
刘志斌
郑哲民
王青川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2]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 西安
[3] 西安
[4] 西安
关键词
东亚飞蝗; 亚洲飞蝗; 主成分分析; 判别式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68 [昆虫生态学和昆虫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本文对采自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散居型飞蝗标本之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判别式分析。个体水平上的主成分分析说明:飞蝗个体在空间上存在着连续变异。鉴于使用传统的形态测量方法有时难以在个体水平上明确划分亚洲飞蝗和东亚飞蝗,我们为这两个亚种的雌性和雄性分别建立了线性判别函数: V(雌性)=-35.37C+2.72Mr-1.71 V+4.31E/F V(雄性)=-17.22+9.11 H-5.64P-1.05F+3.17Mz 这里,当V(雌性或雄性)<0时,个体属于亚洲飞蝗,否则,属于东亚飞蝗。此外,本研究还利用这两个判别函数对我国部分飞蝗分布区的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 [J].
黄亮文 .
昆虫知识, 1965, (04) :230-232+234
[2]  
Guide antracridien du Sahel. Duranton J F,,M Launois,M H Launois-Luong,M Lecoq,T Rachadi. . 1987
[3]  
Morphometrical studies on phases the desert Locusta (Schistocera gregaria Forskal). Dirsh V M. Anti-Locust Bull . 1953
[4]  
Methodes et programmes d‘ analyse discriminante. Romeder J M. . 1973
[5]  
青藏高原的蝗虫[M]. 科学出版社 , 印象初 著, 1984
[6]   东亚飞蝗发生地的形成与改造 [J].
马世骏 .
中国农业科学, 1960, (04) :18-22
[7]   飞蝗新亚种——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subsp.n. [J].
陈永林 .
昆虫学报, 1963, (04) :463-475
[8]   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 [J].
康乐 ;
李鸿昌 ;
陈永林 .
昆虫学报, 1989, (04) :418-426
[9]   主成分分析在昆虫种下分类中的应用 [J].
王青川,刘志斌 .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1995, (01)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