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世以来六盘山邻区黄土-红粘土成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对C4植物早期扩张的指示

被引:20
作者
张瑜 [1 ,2 ]
熊尚发 [1 ]
丁仲礼 [1 ]
卢海建 [1 ]
姜文英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C4植物; 成土碳酸盐; 碳同位素; 中新世; 季风; 干旱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0709 ; 070903 ;
摘要
晚新生代C4植物扩张是地球环境-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事件,重建C4植物地质演化历史是认识新生代地球气候变化、全球植被演化和大气CO2演化历史及区域陆地生态系统转变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最近20多年来对全球不同区域地质剖面中的植物化石、动物牙釉质及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等的分析,研究者认识到晚新生代C4植物在全球成规模出现和扩张过程并不同时,不同记录反映的C4扩张信号有所不同,目前对C4植物扩张的全球格局还不明晰。亚洲季风区C4植物扩张历史是理解全球C4植物地质演化过程和机制的重要方面。南亚地质记录揭示的C4植物扩张过程表现为8~4Ma前后的迁跃式转折,黄土高原已有研究揭示在约6Ma,3Ma前后及1Ma之后各有一个δ13CSC高值出现,在7~4Ma期间成土碳酸盐δ13CSC呈现自北向南变轻的格局,表明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黄土高原C4植物出现从北到南的扩张过程。对于黄土高原C4植物在更早时期的演化扩张过程,目前限于记录尚不明晰。在此,本文通过分析六盘山邻区的平凉白水黄土-红粘土和庄浪红粘土剖面,获得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记录,揭示出C4植物在黄土高原扩张时间至少可以下推到中新世早期(约20Ma),C4植物比率在中新世变化于15%~40%之间。这一结果为拓展我们对C4植物在黄土高原乃至东亚季风区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提供了新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00 / 81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New eolian red clay sequence on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linked to onset of Asian desertification about 25 Ma ago[J]. QIANG XiaoKe1, AN ZhiSheng1, SONG YouGui1, CHANG Hong1, SUN YouBin1, LIU WeiGuo1, AO Hong1, DONG JiBao1, FU ChaoFeng2, WU Feng1, LU FengYan1, CAI YanJun1, ZHOU WeiJian1, CAO JunJi1, XU XinWen1 & AI Li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SKLLQG),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75,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
[2]   成壤钙结核孔隙和基质碳酸盐碳同位素对比及其对碳酸盐成因的指示意义 [J].
刘恋 ;
尹秋珍 ;
吴海斌 ;
郭正堂 .
科学通报, 2010, (26) :2647-2650
[3]   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C3植物δ13C值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J].
王丽霞 ;
李心清 ;
郭兰兰 .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955-961
[4]   陇西黄土高原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意义 [J].
陈发虎 ;
饶志国 ;
张家武 ;
金明 ;
马剑英 .
科学通报, 2006, (11) :1310-1317
[5]   中国北方黄土区C4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J].
王国安 ;
韩家懋 ;
周力平 ;
熊小刚 ;
谭明 ;
吴振海 ;
彭隽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2) :1174-1179
[6]   稳定碳同位素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J].
王国安 .
第四纪研究, 2003, (05) :471-484
[7]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的C/C植物相对丰度的控制 [J].
顾兆炎 ;
刘强 ;
许冰 ;
韩家懋 ;
杨石岭 ;
丁仲礼 ;
刘东生 .
科学通报, 2003, (13) :1458-1464
[8]   中国北方黄土区C-3草本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J].
王国安 ;
韩家懋 ;
刘东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6) :550-556
[9]  
Carbon isotopic records in paleosols over the Pliocene in Northern China: Implication on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nd Tibetan uplift[J]. JIANG Wenying, PENG Shuzhen, HAO Qingzhen & LIU Dongsheng (LIU Tungsheng)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Tai’an Teachers College, Tai’an 271000,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08)
[10]   黄土-古土壤序列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变化 [J].
顾兆炎 .
科学通报 , 1991, (10) :76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