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悖论:中国社会保护中的社会排斥——基于广州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12
作者
王锦花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市贫民; 社会保护; 福利政策; 社会排斥;
D O I
10.14086/j.cnki.wujss.2016.02.005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保护的大幅扩张,针对城市贫民的社会保护政策(城市低保政策为典型)是否有效缓解受助者的贫困和社会排斥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研究发现:中国现行的福利供给模型与美国学者苏黛瑞提出"基于回应的援助"模式非常类似,是典型的消极回应而非积极赋权型的福利供给模式。中国城市低保政策是为了缓解当年下岗潮带来的严峻社会压力和安抚下岗职工的情绪而设立的,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和政党政权的合法性。这种救济而非赋权的福利模式注定了政府对待城市贫民以有限物质救助为主,具有强烈的维生型特征,较少关注城市贫民的权利,政策执行时考虑更多的是管理便利而非受助者的感受和需求。现有针对城市贫民的社会保护虽然一定程度缓解受助者的收入贫困和物质剥夺,但社会保护政策中蕴含福利污名和福利负激励因子,助长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以及主观层面的社会排斥。原本促进社会融合的社会保护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引发或加剧了社会排斥,导致了福利悖论的产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困境与转型研究 [J].
陈水生 .
社会科学, 2014, (10) :63-71
[2]   救助、就业与福利依赖——兼论关于中国低保制度“养懒汉”的担忧 [J].
张浩淼 .
兰州学刊, 2014, (05) :163-169
[3]   社会救助的根源:对福利体制、目标与方法之差异的初步思考 [J].
苏黛瑞 ;
周凤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52 (01) :6-15
[5]   福利污名的社会建构——以浙江省城市低保家庭调查为例的研究 [J].
祝建华 ;
林闽钢 .
浙江学刊, 2010, (03) :201-206
[6]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救助对象的劳动激励:“中国式福利依赖”及其调整[J]. 彭宅文.社会保障研究. 2009(02)
[7]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 [J].
丁开杰 .
国外理论动态, 2009, (10) :36-41
[8]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J].
于秀丽 ;
陈宇峰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 (01) :54-59
[9]   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 [J].
熊光清 .
国际论坛, 2008, (01) :14-18+79
[10]   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 [J].
王绍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1) :129-14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