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质纪录

被引:28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李向民
马中平
徐学义
机构
[1]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幔柱; 大陆岩石圈; 地壳混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1 [地球的化学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746~827 Ma)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可以划分为高Ti/Y(HT,Ti/Y>500)和低Ti/Y(LT,Ti/Y<500)两个岩浆类型。HT熔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HT1和HT2等两个亚类。HT1熔岩主要分部于华南中—西部裂谷盆地之中,总体上属于碱性玄武质岩浆系列;HT2和LT熔岩主要分布于华南中—东部裂谷盆地之中,总体上属于拉斑玄武质岩浆系列。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华南中—西部地区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辉长岩质结晶分离作用,而华南中-东部地区裂谷基性熔岩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结晶分离作用。各个双峰式火山岩系中,基性和酸性熔岩间为分异结晶关系。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极有可能是源于共同的地幔柱,该地幔柱组分的成分为:εNd(t)≈+6,Mg#≈0.7,La/Nb≈0.7。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华南中—西部HT1熔岩的母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大陆岩石圈混染,保存了鲜明的地幔柱信号;而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华南中—东部LT和HT2熔岩的形成则有着重要贡献。研究揭示,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总体上产生于上涌地幔柱较深层位的石榴子石稳定区(深度:100~130 km)。中—西部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碱性玄武质)产生于深度较大(130 km)、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中-东部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拉斑玄武质)产生于深度稍浅(100 km)、部分熔融程度较高(8%30%)的条件下。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3
页数:33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 [1] 南秦岭东段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山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岩石成因
    夏林圻
    夏祖春
    李向民
    马中平
    徐学义
    [J]. 西北地质, 2008, (03) : 1 - 29
  • [2] 杭州南部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卢成忠
    顾明光
    [J]. 中国地质, 2007, (04) : 565 - 571
  • [3] 南秦岭武当山群、耀岭河群及基性侵入岩群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凌文黎
    任邦方
    段瑞春
    柳小明
    毛新武
    彭练红
    刘早学
    程建萍
    杨红梅
    [J]. 科学通报 , 2007, (12) : 1445 - 1456
  • [4] 碧口群火山岩岩石成因研究
    夏林圻
    夏祖春
    徐学义
    李向民
    马中平
    [J]. 地学前缘, 2007, (03) : 84 - 101
  • [5]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判别大陆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
    夏林圻
    夏祖春
    徐学义
    李向民
    马中平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7, (01) : 77 - 89
  • [6] 江南造山带西段岩浆作用特性附视频
    周金城
    王孝磊
    邱检生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 527 - 533
  • [7] 扬子块体西缘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成因:Hf同位素和Fe/Mn新制约
    李献华
    祁昌实
    刘颖
    梁细荣
    涂湘林
    谢烈文
    杨岳衡
    [J]. 科学通报, 2005, (19) : 109 - 114
  • [8] 华南“南华系”研究新进展——论南华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王剑
    [J]. 地质通报, 2005, (06) : 491 - 495
  • [9] 南秦岭耀岭河群裂谷型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
    李怀坤
    陆松年
    陈志宏
    相振群
    周红英
    郝国杰
    [J]. 地质通报, 2003, (10) : 775 - 781
  • [10] 贵州宰便-高武地区中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曾昭光
    刘灵
    舒永宽
    张华
    王景腾
    [J]. 贵州地质, 2003, (03) : 135 - 13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