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栅格的区域人居自然和人文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43
作者
杨雪 [1 ,2 ]
张文忠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空间分异规律; 人文要素; 栅格; 京津冀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人居自然要素指数(地形起伏度、气候指数、水文指数和植被指数)和人文要素指数(夜间灯光指数、空气质量指数和交通通达指数)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HSCI),分析了2010年其空间分异规律,并探讨了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质量的相关性。主要结论为:1人居自然环境受距渤海距离和太行山脉的影响较为明显,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其中,紧邻渤海的天津市和沧州市最好,太行山西侧的张家口市和承德市最差。2人居人文环境在城市地区明显优于非城市地区,并表现出与行政级别相一致的层级结构。同时由于南部空气质量较差,其人文环境整体劣于北部。其中,北京市人文环境最优,衡水市最差。3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既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的规律,又表现出城市地区向非城市地区依次递减的圈层结构,以及高级别行政区优于低级别行政区的层级结构。其中,天津市和唐山市人居环境质量最优,张家口市和承德市最差。4京津冀地区人口并非在人居环境最好的地方分布最多,而是在人居环境中等的地方分布最多,二者呈正态分布规律。整体来看,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大于0.6的土地约占35%,却聚集了约40%的人口,说明该区充分利用了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土地,人口与人居环境质量分布较为协调。
引用
收藏
页码:2141 / 215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2013—2014年北京地区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覆盖度关系的研究 [J].
王嫣然 ;
张学霞 ;
赵静瑶 ;
姜群鸥 .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 (01) :103-111
[2]   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分析 [J].
蒋海兵 ;
张文忠 ;
祁毅 ;
蒋金亮 .
地理研究, 2015, 34 (06) :1015-1028
[3]   紫色土坡面植被覆盖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研究 [J].
刘纪根 ;
张昕川 ;
李力 ;
黄旭华 ;
徐灿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5, (03) :16-20+27
[4]   陕西省退耕还林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变化关系 [J].
何慧娟 ;
卓静 ;
王娟 ;
董金芳 ;
权文婷 .
生态学报, 2016, 36 (02) :439-447
[5]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分析 [J].
湛东升 ;
张文忠 ;
党云晓 ;
余建辉 .
人文地理, 2015, 30 (01) :98-104
[6]   重庆市RDLS与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 [J].
叶胜 ;
田永中 ;
罗亚晨 ;
李翀 .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34) :270-275
[7]   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J].
张志斌 ;
巨继龙 ;
陈志杰 .
生态学报, 2014, 34 (21) :6379-6389
[8]   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 [J].
王跃思 ;
张军科 ;
王莉莉 ;
胡波 ;
唐贵谦 ;
刘子锐 ;
孙扬 ;
吉东生 .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 (03) :388-396
[9]   陕西省地形起伏度和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J].
王永丽 ;
戚鹏程 ;
李丹 ;
马心璐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9 (02) :96-101+106
[10]   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 [J].
李伯华 ;
曹冬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7 (01) :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