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研究Ⅲ.外源喷水系统的增氧效果研究

被引:1
作者
黄毅斌,翁伯琦,唐建阳,张逸清,宋铁英,何萍,刘中柱
机构
[1] 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
关键词
稻田人工生物圈;增氧方式;溶氧量;
D O I
10.19303/j.issn.1008-0384.1996.01.005
中图分类号
S344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实验证明淡水白鲳、尼罗罗非鱼、鲤鱼、革胡子鲶正常生长的水体溶氧重应高于3mg/l。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体的溶氧量的日变化规律与池塘相似都为昼高夜低,但人工生物圈水体的溶氧量低于池塘,而且鱼坑中的溶氧量又低于田面,在养殖的后期人工生物圈中水体夜间的溶氧量表现为缺乏。用外源喷水的方式进行增氧,结果表明,在夜间喷水45min,喷水量225m ̄3/hm ̄3,可以满足产量为4377.2kg/hm ̄2的稻田人工生物圈中鱼类对溶氧的要求。而且,外源喷水系统的增氧效果与水体中鱼类的密度成反比。在相同鱼种及放养比例的条件下,有喷水的人工生物圈的鱼产量是不喷水的高密度养鱼的2倍,且成活率高、个体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调控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研究Ⅱ.建宁基点及泰宁联系点连续五年中试结果与效益分析 [J].
叶国添,杨建平,林忠华 .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4, (02) :13-20
[2]  
淡水养殖水化学.[M].湛江水产专科学校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3]  
池塘养鱼学.[M].雷慧僧;姜仁良;王道尊 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M].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 编.科学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