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北京地区冬小麦品种生物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和遗传相关分析
被引:8
作者:
孙家柱
郭仁峻
田立平
张福胜
尹俊玉
薛民生
不详
机构: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北京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北京
来源:
关键词:
冬小麦;
生物产量;
遗传改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0.3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北京地区1949 年以来不同时期冬小麦品种生物产量若干性状的演变规律、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和遗传变异系数的比较得出:①目前推广品种的收获指数比解放初推广品种增加了11-72 个百分点,但是单位茎叶重所负担的子粒重( 克草粒重) 却增加了83-9 % ,说明库源器官的比例变化较大,光合产物输出增多。②随着品种的遗传改良,单个茎秆特别是单个穗子的生产能力强化了,但群体成穗数有所下降,茎秆矮化、粗壮,穗子也变得粗大,小穗勾数增加。③生产品种在系统演化过程中,有些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为负值,但这些性状之间的环境相关却几乎全部为正值,说明品种在系统改良的过程中,性状的遗传相关与个体发育中的纯生物学相关不尽一致;一些性状的负向选择( 植株矮化等) 可能要牺牲一些其它性状。④相对于环境变异系数来说,株高、穗子大小和千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选择的把握性较大。要改良品种的生物产量应该强化源器官的发育、光合生产及输出效率,以总生物产量做指标选择的可靠性较小,如要选择准确则应增加重复数。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