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酪胺为DDT麻痹的(虫非)蠊血淋巴毒素

被引:9
作者
张宗炳
吴士雄
金恒亮
机构
[1] 北京大学生物系
[2] 北京大学化学系
关键词
昆虫神经毒素; 酪胺; 美洲(虫非)蠊; DDT中毒;
D O I
10.16380/j.kcxb.1984.01.003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52年Sternburg及Kearns报道在DDT中毒麻痹的美洲(虫非)蠊血淋巴中存在着一种毒素,初步鉴定为芳香胺。1972年Tashiro等鉴定它为L-亮氨酸,它可脱羧成为异戊胺,具有更强的神经活性。 本工作使用了Sternburg及Tashiro所用的三套层析系统,用亮氨酸、异戊胺、酪氨酸、酪胺、苯乙胺作为标准样品来比较,发现这一毒素可能是酪胺。酪氨酸及亮氨酸均为正常成分,在对照组及处理组的三个系统中均存在。异戊胺在处理组的第一及第二系统中不存在,说明其不是毒素。只有酪氨及苯乙胺在对照组的第一、第二系统中存在,在第三系统中不存在。但在处理组中三套系统中均存在,说明它们乃是处理所产生的物质。高压液相色谱的检测证明了酪氨本身在正常昆虫中也以微量存在,但在DDT处理后,量有极大的增加。讨论了①毒素是酪胺的可能性,②毒素可能不是单一成分,③酪胺的作用机制,及④酪胺的生成与代谢。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2+121 +12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DDT对美洲蠊L-酪氨酸脱羧酶的诱导作用(Ⅰ) [J].
罗远 ;
倪逸声 ;
张宗炳 .
科学通报, 1983, (14) :896-896
[2]  
Competition of some biogenic amines for uptake into synaptic vesicles of the striatum[J] . H. Matthaei,H. Lentzen,A. Philippu.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 197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