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小秦岭地区变质杂岩成因讨论

被引:16
作者
李乃志 [1 ]
于在平 [1 ]
崔海峰 [2 ]
冯士信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构造; 小秦岭;
D O I
10.16152/j.cnki.xdxbzr.2006.05.026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为确定小秦岭地区发育的变质杂岩体是否属于变质核杂岩。方法总结前人归纳的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小秦岭地区发育的太华杂岩特征进行对比,再通过对小秦岭地区燕山期后褶皱、南北两侧发育的断裂进行分析和构造演化史研究。结果小秦岭地区的构造特征与变质核杂岩特征不符。结论小秦岭地区的太华杂岩解释为经历了从南向北的铲状逆冲推覆和后期抬升块断剥露的变质杂岩更为合理。
引用
收藏
页码:793 / 79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J].
刘德民 .
现代地质, 2003, (02) :125-130
[2]   变质核杂岩的定义、类型及构造背景 [J].
G.A.Davis ;
郑亚东 .
地质通报, 2002, (Z1) :185-192
[3]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J].
马寅生 ;
崔盛芹 ;
吴淦国 ;
吴珍汉 ;
朱大岗 ;
李晓 ;
冯向阳 .
地球学报, 1999, (04) :385-391
[4]   桐柏─大别山西段的伸展构造 [J].
金维浚,宋鸿林,马文璞 .
地质科学, 1997, (02) :156-164
[5]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J].
张国伟 ;
孟庆任 ;
于在平 ;
孙勇 ;
周鼎武 ;
郭安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193-200
[6]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 09
[7]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宋鸿林 .
地学前缘, 1995, (01) :103-111
[8]   小秦岭地质构造新认识 [J].
胡正国 ;
钱壮志 .
地质论评, 1994, (04) :289-295
[9]   变质核杂岩中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作用的古地磁证据 [J].
R.F. Livaccari ;
吕贻峰 .
地质科学译丛, 1993, (04) :25-28
[10]   内蒙古亚干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拆离断层 [J].
郑亚东 ;
张青 .
地质学报, 1993, (04) :301-30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