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的“地方”格局与“世界”意义——四十年来中国边疆对外开放的理路与目标

被引:10
作者
冯建勇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边疆研究院
关键词
边疆; 对外开放; 发展; 周边外交;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8.12.015
中图分类号
F125 [对外经济关系]; D633 [民族工作];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304 ; 030401 ; 030402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地边疆省区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边疆省区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对内开放"的形态,边疆省区远离沿海的地理劣势被无限放大,本土知识社会精英对边疆对外开放的历史地位进行反思,提出"双向发展"的理论观点;随后,中央政府发布了沿边开放战略,边疆省区地方政府和社会知识精英充分认识到本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验证边疆已由对外开放的"袋底"变为"袋口";进入新时代,边疆省区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还服务于周边外交。四十年间,边疆作为中国的"地方","发展"一直是边疆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前沿,边疆对外开放已被赋予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
引用
收藏
页码:166 / 17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31]   广西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 [J].
何异煌 ;
方承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01) :18-23
[32]   双向开放与吉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 [J].
车哲九 .
民族研究, 1991, (02) :13-20
[33]   新疆对外开放的态势 [J].
刘甲金 .
新疆社会科学, 1988, (01) :24-27
[34]   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双向发展的构想 [J].
王文长 ;
孟延燕 .
经济研究, 1988, (01) :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