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双季稻田改制对土壤剖面构型及性质的影响
被引:7
作者:
曾希柏
[1
]
孙楠
[2
]
高菊生
[2
]
李莲芳
[1
]
王伯仁
[2
]
白玲玉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种植制度;
土壤剖面构型;
土壤团粒;
土壤养分;
腐殖质;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8.0178
中图分类号:
S511.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红壤区双季稻田改为稻-稻-紫云英、牧草、水旱轮作和旱作4种种植模式对土壤剖面构型及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旱作种植模式下,耕作层厚度增加了4cm、犁底层厚度减少了2cm、湿筛>2mm粒级团粒含量提高了6.94%、湿筛法平均质量粒径增加了0.37mm、水稳性结构商是试验前的1.78倍,腐殖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分别提高了0.15和0.49g·kg-1;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结构商较高(95.86)、养分含量变幅小;稻-稻-紫云英种植模式下,除有机质含量(增加1.3g·kg-1)和土壤水稳性结构商(降低8.82)变化较大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牧草种植模式下,耕作层厚度增加2cm、过渡层厚度增加9cm、土壤水稳性结构商增加1.39,而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分别下降5.6和2.8g·kg-1,在所有处理中变化幅度最大.表明在当前红壤地区对灌溉条件较差的双季稻田进行改制是可行的,建议优先考虑改成旱作或水旱轮作,但无论在何种耕作方式下,均应注意土壤钾素的亏损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033 / 1039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