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恢复探讨

被引:13
作者
张辉 [1 ,2 ]
彭平安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动力学; 压实模型; 有机碳含量; 碎屑岩; 煤;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11.01.00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项研究结合不同类型岩石的压实模型,根据干酪根有机质质量和有机碳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计算出岩石的有机质、碳质量损失转化率,根据岩石的孔隙度Ф以及岩石质量和有机质质量比影响,用动力学计算出了两种类型烃源岩在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下的有机碳恢复系数。碎屑岩正常成岩压实作用模型研究表明,在开放体系下Ⅰ、Ⅱ型有机质的有机碳恢复系数最高,分别可达3.03和1.44。在封闭体系下Ⅰ、Ⅱ型有机质的有机碳恢复系数最高分别可达1.30和1.13。Ⅲ型有机质热演化是"增碳"过程,开放体系下其有机碳恢复系数最小值恒为0.85;封闭体系下其有机碳恢复系数最小值在0.80~0.83之间。煤在热演化过程中,有机碳恢复系数先减小后略有增大,如开放体系下有机碳恢复系数在长焰煤阶段为0.93,肥煤阶段降到0.79,高煤化程度的无烟煤阶段又增加到0.80。封闭体系下Ⅲ型有机质煤的有机碳恢复系数在长焰煤阶段为0.92,肥煤阶段降到0.74,高煤化程度的无烟煤阶段又增加到0.78。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开放体系下有机质与有机碳、氢、氮损失动力学研究 [J].
张辉 ;
彭平安 ;
刘大永 ;
张善文 ;
秦艳 ;
侯林慧 .
地质学报, 2008, (05) :710-720
[2]   封闭体系有机质与有机碳氢氮恢复动力学研究 [J].
彭平安 ;
秦艳 ;
张辉 ;
刘大永 ;
张善文 ;
隋风贵 ;
李钜源 ;
李政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02) :27-36
[3]   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热演化规律 [J].
秦建中 ;
金聚畅 ;
刘宝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177-184
[4]   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J].
钟宁宁 ;
卢双舫 ;
黄志龙 ;
张有生 ;
薛海涛 .
沉积学报, 2004, (S1) :73-78
[5]   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 [J].
卢双舫 ;
薛海涛 ;
钟宁宁 .
地质论评, 2003, (03) :292-297
[6]   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 [J].
梁狄刚 ;
张水昌 ;
张宝民 ;
王飞宇 .
地学前缘, 2000, (04) :534-547
[7]   煤成油排驱机理与初次运移 [J].
赵长毅 ;
程克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47-52
[8]   石油地质学新进展 [J].
张厚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2, (03) :351-354
[9]   煤的孔隙度与煤质的关系 [J].
朱春笙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6, (05) :29-32+75
[10]   碳酸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与油气评价 [J].
傅家谟 ;
刘德汉 .
石油学报, 1982, (01)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