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体系下有机质与有机碳、氢、氮损失动力学研究

被引:12
作者
张辉 [1 ]
彭平安 [1 ]
刘大永 [1 ]
张善文 [2 ]
秦艳 [1 ]
侯林慧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开放体系; 有机质、有机碳、氢、氮质量损失; 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碳原子比恢复; 残留有机质演化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本文对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有机质、有机碳、氢、氮的损失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此动力学参数可用于烃源灶的有机质总量,有机碳、氢、氮质量的恢复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用Kinetics软件,将此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碳和氮/碳原子比恢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Ro介于0.47%3.05%之间Ⅰ型干酪根有机碳丰度,碳、氢、氮总丰度,氢/碳和氮/碳原子比的恢复系数依次为1~1.89、1~1.96、1~2.13和1~0.56;Ⅱ型干酪根依次为0.98~1.05、1~1.06、1~1.89和1~0.66。Ⅲ型干酪根依次为1~0.82、1~0.83、1~1.59和1~0.56。因此在对高成熟—过成熟干酪根进行生烃评价时,Ⅰ、Ⅲ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需要进行恢复,而Ⅱ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不需要进行恢复。3种类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均需要进行恢复。本文建立的Ⅰ、Ⅱ、Ⅲ型干酪根恢复动力学可用于计算开放体系热演化过程中残留干酪根或有机碳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着重考虑生出烃类演化的不足之处。
引用
收藏
页码:710 / 7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热解动力学研究:气液态产物演化特征 [J].
耿新华 ;
耿安松 ;
熊永强 ;
刘金钟 ;
张海祖 ;
赵青芳 .
科学通报, 2006, (05) :582-588
[2]   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热演化规律 [J].
秦建中 ;
金聚畅 ;
刘宝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177-184
[3]   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J].
钟宁宁 ;
卢双舫 ;
黄志龙 ;
张有生 ;
薛海涛 .
沉积学报, 2004, (S1) :73-78
[4]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煤成气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及其成藏意义 [J].
帅燕华 ;
邹艳荣 ;
彭平安 .
地球化学, 2003, (05) :469-475
[5]   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 [J].
卢双舫 ;
薛海涛 ;
钟宁宁 .
地质论评, 2003, (03) :292-297
[6]   干酪根二次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研究 [J].
熊永强 ;
耿安松 ;
王云鹏 ;
刘德汉 ;
贾蓉芬 ;
申家贵 ;
肖贤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315-320
[7]   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 [J].
梁狄刚 ;
张水昌 ;
张宝民 ;
王飞宇 .
地学前缘, 2000, (04) :534-547
[8]   烃源岩生烃潜力的恢复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例 [J].
夏新宇 ;
洪峰 ;
赵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4) :41-46
[9]   用干酪根生烃动力学方法预测甲烷生成量之一例 [J].
刘金钟 ;
唐永春 .
科学通报, 1998, (10) :1187-1191
[10]   多冷阱热解气相色谱仪对生油岩生烃动力学的研究 [J].
刘金钟 ;
唐永春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6, (11) :1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