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轮记录的小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46
作者
杨保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冰期; 青藏高原; 温度变化; 湿度变化; 区域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小冰期气候为评估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背景。本文主要依据树轮资料,同时结合现代仪器观测记录,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小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首先分析了高原的温度变化。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基本同相位变化,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乌兰树轮序列是青藏高原的冬半年(9~4月)温度代用指标;利用6条指示夏季或暖季温度变化的树轮序列合并形成的新序列可指示高原春季-夏季(3~8月)温度变化;依据RCS(区域曲线标准化)方法建立的昌都树轮序列,能够反映整个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同季节的温度重建序列均显示17世纪和18世纪20~70年代是高原小冰期气候寒冷的时期,而18世纪初,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中期的气候较温暖,且均显示20世纪末期气候的快速增暖事实。其次,从重建的亚洲区域夏季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网格化数据集中提取42个网格点数据,分析了过去700年(1300~2005A.D.)高原的湿度变化。发现前3个特征向量代表了高原过去湿度变化的主要空间模态,与利用器测降水记录展开的EOF模态基本一致,表明主导高原干湿变化时空差异的物理过程是稳定的,不随时间而变化;近700年来高原南北部湿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最显著的差别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高原北部存在明显的变湿趋势,而高原南部却恰恰相反,呈现逐渐变干的趋势;近700年来高原南部的干湿变化有超前于高原北部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科尔沁沙地1826年以来榆树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及降水重建 [J].
马龙 ;
刘廷玺 ;
冀鸿兰 ;
罗艳云 ;
段利民 ;
杨颖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2) :360-369
[2]   福建沙县马尾松树轮宽度与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的关系 [J].
陈峰 ;
袁玉江 ;
魏文寿 ;
喻树龙 ;
张同文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1) :96-103
[3]   树木年轮记录的祁连山东段公元1895年来的气温变化 [J].
王亚军 ;
马玉贞 ;
鲁瑞洁 ;
桑艳礼 ;
蒙红卫 ;
华发春 ;
满自红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5) :905-912
[4]   采用华山松树轮宽度重建秦岭东缘近百年冬半年温度 [J].
史江峰 ;
鹿化煜 ;
万建东 ;
李升峰 ;
聂宏善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4) :831-836
[5]  
Annual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last 2485 years in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from tree rings[J]. Hans W. LINDERHOLM.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9(03)
[6]  
Millennial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ree-ring widths of Qilian juniper from Wulan,Qinghai Province,China[J]. ZHU HaiFeng1,ZHENG YongHong1,4,SHAO XueMei1,LIU XiaoHong3,XU Yan1 & LIANG ErYuan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2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yospheric Sciences,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
[7]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3500年树轮定年年表的初步建立 [J].
邵雪梅 ;
王树芝 ;
徐岩 ;
朱海峰 ;
许新国 ;
肖永民 .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477-485
[8]   树轮记录的阿尼玛卿山区过去830年夏半年最高温变化 [J].
勾晓华 ;
杨梅学 ;
彭剑峰 ;
张永 ;
陈拓 ;
侯宗东 .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991-998
[9]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ecorded by the tree rings since 850 AD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J]. John K. Kutzbach.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04)
[10]   西风带与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J].
王可丽 ;
江灏 ;
赵红岩 .
水科学进展, 2005, (03) :43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