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大气污染的输送来源

被引:111
作者
王茜
机构
[1]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潜在源区贡献;
D O I
10.13198/j.res.2013.04.20.wangx.008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HYSPLIT4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计算了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期间抵达上海的气流后向轨迹.结合聚类方法和上海ρ(SO2)、ρ(NO2)、ρ(PM10)数据,分析了各季节不同类型气流轨迹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利用引入权重因子后的潜在源贡献算法分析了不同季节PM10和NO2潜在WPSCF(源区分布概率)特征.结果表明:上海气流输送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冬、春和秋季,上海较易受到来自西北、西南等区域的大陆性气流影响,受沙尘或人为污染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大,ρ(PM10)、ρ(SO2)和ρ(NO2)平均值相对较高,分别为162、74和53μg/m3.夏季上海主要受较清洁的海洋性气流影响,ρ(PM10)、ρ(SO2)和ρ(NO2)相对较低,分别为47、19和36μg/m3.上海PM10和NO2的WPSCF分布特征类似,在冬、春和秋季,WPSCF高值(0.2~0.4)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河南、安徽等地的带状区域也有一定贡献,说明这些区域是上海这2种污染物的潜在源区.夏季WPSCF的分布较为集中,上海以外区域值基本小于0.1,说明外来污染输送的贡献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357 / 36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2006─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J].
孟晓艳 ;
王瑞斌 ;
张欣 ;
李健军 ;
李钢 .
环境科学研究 , 2012, (06) :622-627
[2]   江苏省一次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机理分析 [J].
朱佳雷 ;
王体健 ;
邢莉 ;
穆青 ;
周德荣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12) :1943-1950
[3]   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颗粒物污染过程识别与分析 [J].
李志成 ;
郑君瑜 ;
钟流举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09) :975-981
[4]   上海城区典型空气污染过程中细颗粒污染特征研究 [J].
张懿华 ;
段玉森 ;
高松 ;
魏海萍 ;
沙斐 ;
蔡艳 ;
沈丽萍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07) :1115-1121
[5]   长江三角洲区域输送对上海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特征分析 [J].
张艳 ;
余琦 ;
伏晴艳 ;
马蔚纯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07) :914-923
[6]   基于气流轨迹聚类的大气污染输送影响 [J].
王芳 ;
陈东升 ;
程水源 ;
李明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6) :637-642
[7]   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TRACE-P期间香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J].
赵恒 ;
王体健 ;
江飞 ;
谢旻 .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 (02) :181-186
[8]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规律研究 [J].
王艳 ;
柴发合 ;
王永红 ;
刘敏 .
环境科学, 2008, (05) :1430-1435
[9]   长江三角洲地区四省会城市PM10污染特征 [J].
石春娥 ;
翟武全 ;
杨军 ;
王水 ;
姚克亚 .
高原气象, 2008, (02) :408-414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水平输送场特征分析 [J].
王艳 ;
柴发合 ;
刘厚凤 ;
王永红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1)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