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循环:结构与区域网络关系透视

被引:70
作者
李敬 [1 ,2 ]
刘洋 [2 ]
机构
[1]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2]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国民经济; 循环结构; 网络关系; 投入产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目前关于“双循环”的各种讨论,大多从理念与方向上去谈,而很少涉及循环的现实细节。本文从省内循环、省际循环和国际循环三个循环结构与网络视角展现了中国国民经济循环中大量的关键细节,而这些细节是以往研究几乎没有关注的。主要结论是:(1)从结构视角看,国民经济国内循环部分占比超过90%。2012—2017年中国国民经济循环的平均国外占比、省内占比和省际占比分别为8.3%、73.1%和18.6%。(2)从网络视角看,国民经济循环中区域网络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河南、安徽、重庆、辽宁等9个地区在省际循环中处于中心地位;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处于核心地位。(3)内生结构因素对区域网络关系演化的相对重要性为43.3%。互惠效应表明,区域之间的关联呈现“礼尚往来”特征;传递效应表明,区域之间的分工呈现显著传递性和分工深化现象。八个外生属性因素对区域网络关系演化的相对重要性为56.7%,可为加快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政策切入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4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1]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 刘鹤.人民日报. 2020 (006)
[12]  
双循环[M]. 中国经济出版社 , 袁国宝, 2020
[13]  
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小鲁, 2019
[14]  
社会网络分析手册[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约翰·斯科特, 2018
[15]  
基于行动者的模型[M]. 格致出版社 , (英) 吉尔伯特 (Gilbert, 2012
[16]  
国富论[M]. 人民日报出版社 , (英) 斯密 (Smith, 2009
[17]  
社会网络分析法[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美) 斯科特 (Scott, 2007
[18]  
经济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澳]杨小凯著, 2003
[19]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商务印书馆 , (德)约翰·冯·杜能(JohannHeinrichvonThunen)著, 1986
[20]   Chinese CO2 emission flows have reversed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J].
Mi, Zhifu ;
Meng, Jing ;
Guan, Dabo ;
Shan, Yuli ;
Song, Malin ;
Wei, Yi-Ming ;
Liu, Zhu ;
Hubacek, Klaus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