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特性及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被引:72
作者
张继义
梁丽萍
蒲丽君
王利平
机构
[1]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关键词
小麦秸秆; Cr(Ⅵ); 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D O I
10.13198/j.res.2010.12.104.zhangjy.012
中图分类号
X703.1 [技术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为实现农业废料资源化,解决含铬废水的污染问题,研究了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性能.试验考察了pH,小麦秸秆投加量,温度和初始ρ〔Cr(Ⅵ)〕对吸附活性的影响,进而确定了小麦秸秆去除Cr(Ⅵ)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当pH=1.0,温度为50℃,固液比为40 g/L时,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在pH=1.0,温度为30℃,固液比为4 g/L的条件下,初始ρ〔Cr(Ⅵ)〕分别为50,100和150 mg/L时,吸附6 h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281,11.942和13.981 mg/g.吸附动力学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反应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结合FTIR谱图和SEM结果,推断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546 / 15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玉米秸秆对Cr(Ⅵ)的生物吸附及热力学特征研究 [J].
李荣华 ;
张增强 ;
孟昭福 ;
李红艳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7) :1434-1441
[2]   EDI过程处理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 [J].
卢会霞 ;
王建友 ;
傅学起 ;
任安娟 .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03) :15-18
[3]   选择沉淀法分离电镀废水中铜和镍的研究 [J].
刘定富 ;
葛丽颖 .
贵州化工, 2008, (03) :1-3
[4]   TiO2光催化还原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J].
江立文 ;
冯秋平 ;
万金保 .
江西科学, 2008, (02) :270-273
[5]   改性膨润土对废水中六价铬的吸附过程研究 [J].
蓝磊 ;
童张法 ;
李仲民 ;
魏光涛 ;
韦藤幼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5, (05) :352-354+378
[6]   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六价铬的实验研究 [J].
陈林 .
浙江化工, 2003, (11) :27-29
[7]   铬污染及其生态效应附视频 [J].
徐衍忠 ;
秦绪娜 ;
刘祥红 ;
张乃香 ;
周英莲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2, (S1) :8-9+28
[8]   铬污染地区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J].
王威 ;
刘东华 ;
蒋悟生 ;
侯文强 .
农业环境保护, 2002, (03) :257-259
[9]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魏复盛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0]  
农业环境保护.[M].陈维新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