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中的财产性利益

被引:17
作者
陈烨 [1 ]
李森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2] 天水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关键词
财产性利益; 内涵; 外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从刑法中财产性利益的产生以及取得方式来看,它应当是与民法中的债权相对应的一种财产形式,是为保护债权债务关系而产生的。因此,应当明确区分财产性利益与无形财产(知识产权)、无体物(各种新型能源)以及不动产权益等各种刑法所保护的财产形式之间的界限,不应使各种不同的财产形式相互混淆。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抢劫、盗窃利益行为探究 [J].
王骏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12) :9-14
[2]   刑法第265条探究——兼论我国财产犯罪的犯罪对象 [J].
肖松平 .
政治与法律, 2007, (05) :142-147
[3]   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 [J].
张明楷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 (03) :72-82
[4]  
知识产权制度基础理论研究[M].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吴汉东, 2009
[5]  
刑法讲义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大谷实, 2008
[6]  
罗马私法要论[M]. 科学出版社 , 徐国栋, 2007
[7]  
外国刑法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赵秉志主编, 2006
[8]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张明楷著, 2006
[9]  
日本刑法典[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译, 2006
[10]  
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王利明[等]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