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被引:3
作者
杨世昌 [1 ]
姚桂英 [2 ]
杜爱玲 [3 ]
高红丽 [1 ]
闫春平 [1 ]
机构
[1]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2] 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3]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关键词
儿童期精神虐待; 人格; 抑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中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4个维度与大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57,r=0.304,r=0.237,r=0.256)。②儿童期父亲憎恶在神经质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43,P<0.01)为正,儿童期母亲忽视在大学生精神质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06,P<0.01)为正,儿童期父亲忽视在大学生内外倾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143,P<0.01)为负,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儿童期父亲憎恶与母亲憎恶对大学生抑郁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分别β=0.078,β=0.103,P<0.05),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4%;③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儿童期父亲憎恶通过成年期神经质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抑郁产生间接影响,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9.8%。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有直接预测作用;此外,儿童期精神虐待还通过成年期人格的部分中介作用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儿童受虐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分析 [J].
杨世昌 ;
杜爱玲 ;
张亚林 ;
王芙蓉 ;
郭果毅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 (03)
[2]   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人格特征研究 [J].
戴琴 ;
钟红玲 ;
董丽英 ;
冯正直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 (06)
[3]   儿童期虐待与人格的形成 [J].
朱相华 ;
耿德勤 ;
赵后锋 ;
杨永杰 ;
李娇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 (06)
[4]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 [J].
王君 ;
张洪波 ;
王莉娜 ;
胡海利 ;
朱军礼 ;
吴红花 ;
陈琳 ;
张正红 .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01) :32-33
[5]   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J].
廖英 ;
邓云龙 ;
潘辰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06) :647-649
[6]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交功能的影响 [J].
朱相华 ;
魏贤玉 ;
王成东 ;
李娇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05) :407-408
[7]   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 [J].
阎燕燕 ;
孟宪璋 ;
不详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5, (02) :208-209
[8]   儿童虐待与精神卫生 [J].
杨世昌 ;
张亚林 .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4, (04) :303-304
[9]   儿童虐待史问卷在抑郁性疾病群体中的信效度 [J].
李鹤展 ;
张亚林 ;
张迎黎 ;
周永红 ;
李文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04) :345-347
[10]   Impact of early childhood adversities on adult psychiatric disorders [J].
van der Vegt, Esther J. M. ;
Tieman, Wendy ;
van der Ende, Jan ;
Ferdinand, Robert F. ;
Verhulst, Frank C. ;
Tiemeier, Henning .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09, 44 (09) :7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