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

被引:210
作者
陈宇峰 [1 ,2 ]
贵斌威 [3 ]
陈启清 [4 ]
机构
[1]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2]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3] 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
[4]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技术偏向; 垄断利润; 要素产出弹性; 劳动收入份额; 刘易斯拐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F249.24 [劳动工资];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摘要
本文在厘清劳动收入份额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技术偏向、垄断利润等因素的生产决策模型,重新考察了转型期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与决定机制。结果表明,就单个产业而言,垄断利润率是劳动收入份额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而技术偏向性是决定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运行水平的关键因素。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是占有大量资源的国有企业选择了资本偏向型技术;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背景下,"逆资源禀赋"的技术偏向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使劳动力工资长期处于低增长状态,进一步恶化了劳动收入份额状况。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On estimation of the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2 Kmenta,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 1967
[22]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23]   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 [J].
蔡昉 ;
都阳 ;
高文书 .
经济研究, 2004, (09) :18-25+47
[24]   正式契约的第三方实施与权力最优化——对农民工工资纠纷的契约论解释 [J].
杨瑞龙 ;
卢周来 .
经济研究, 2004, (05) :4-12+75
[25]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J].
张军 ;
施少华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17-24
[26]   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 [J].
周其仁 .
管理世界, 1997, (05) :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