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

被引:51
作者
张克信 [1 ,2 ,3 ]
王国灿 [2 ,4 ]
骆满生 [1 ]
季军良 [1 ,2 ]
徐亚东 [1 ,2 ]
陈锐明 [5 ]
陈奋宁 [5 ]
宋博文 [1 ,2 ]
梁银平 [1 ,2 ]
张楗钰 [1 ,2 ]
杨永锋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4]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沉积演化; 构造隆升; 新生代;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1 [];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系统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98个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的基础上,对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及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讨论:(1)古新世-始新世:松潘-甘孜和冈底斯带为大面积构造隆起蚀源区.塔里木东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高原西部和南部为新特提斯海.(2)渐新世:冈底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大范围沉积缺失,指示上述地区大面积隆升.沿雅江自东向西古河形成(大竹卡砾岩).西昆仑和松潘-甘孜地区仍为隆起蚀源区.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构造压陷湖盆沉积.塔里木西南部为压陷盆地滨浅海沉积.渐新世末塔里木海相沉积结束.(3)中新世:约23Ma时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布,标志高原整体隆升.塔里木、柴达木及西宁-兰州、羌塘、可可西里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沉积;约18~13Ma高原及周边出现中新世最大湖泊扩张期.约13~10Ma期间,藏南南北向断陷盆地形成,是高原隆升到足够高度开始垮塌的标志.(4)上新世:除可可西里-羌塘、塔里木、柴达木等少数大型湖盆外,大部分地区为隆起剥蚀区.由于上新世的持续隆升和强烈的断裂活动,使大型盆地的基底抬升被分割为小盆地,湖相沉积显著萎缩,进入巨砾岩堆积期,是高原整体隆升的响应.高原从古近纪的东高西低格局,经历了新近纪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坳陷,最终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青藏作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697 / 71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 [21] Magnetostratigraphy of Late Cenozoic fossil mammals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Chunhui Song;Xiaomin Fang;Junping Gao;Junsheng Nie;Maodu Yan;Xianhai Xu;Dong Su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 2
  • [22] Palynological evidence for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in the Sub-Himalayan Zone (Neogene; Central Nepal).[J].Carina Hoorn;Tank Ohja;Jay Quade.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0, 3
  • [23] 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层.[M].贾承造等著;.科学出版社.2004,
  • [24] 塔里木盆地西部层序地层与沉积、成岩演化.[M].史基安等著;.科学出版社.2001,
  • [25] 塔里木盆地各纪地层.[M].周志毅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 [26] 阿尔金断裂系.[M].崔军文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
  • [27] 滇西陆内裂谷与造山作用.[M].何科昭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 [28]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海相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M].唐天福等著;.科学出版社.1992,
  • [29] Late Mi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Nepal and the northern Indian subcontinent: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form paleosois..Quade J; Cater J M L; Ojha T P; et al;.Geol Soc Am Bull.1995,
  • [30] Constraints on the early uplift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C. S. Wang;X. X. Zhao;Z. F. Liu;.PNAS.200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