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16
作者
赵振华
刘秉光
李朝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
基金
国家攀登计划;
关键词
超大型矿床; 基础研究; 地球动力学;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2 [成矿区、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于 1 992年将超大型矿床基础性研究列入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已取得如下成果 :确定了超大型矿床的定义和分类原则 ;发现了超大型矿床在矿化类型上的选择性和局限性 ;我国超大型矿床主要分布于克拉通边缘 ;铅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急变带、地壳厚度急变带、碳酸岩系向碎屑岩系过渡带是超大型矿床产出的有利宏观背景 ;立足于寻找超大型矿床 ,提出了 6个新的成矿域 ;确定了我国东部喜山期和南方晋宁期对金属成矿的重要意义。此外 ,还对邻国超大型矿床成矿带和成矿类型向我国延伸的可能性以及超大型矿床与矿床密集区时空展布及成因上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独立银矿床及成矿带概念。对我国当前开展的超大型矿床基础研究作了概要介绍 ,简要评述了当今国际上超大型矿床研究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84 / 18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从超大型矿床研究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思考 [J].
赵振华 .
科学通报 , 1999, (08) :890-894
[2]  
试论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物质组成、地质背景、形成机制的某些独特性——初谈非常规超大型矿床[J]. 涂光炽.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2)
[3]  
浙江东部大型超大型典型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J]. 周新华,任胜利,储著银,张国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2)
[4]  
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元古宙基底特征及其与超大型矿床产出的关系[J]. 朱炳泉,常向阳,邱华宁,孙大中.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2)
[5]   东川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II.Pb-Pb、40Ar-39Ar法成矿年龄测定 [J].
邱华宁 ;
孙大中 ;
朱炳泉 ;
常向阳 .
地球化学, 1997, (02) :44-50
[6]   超大型矿床的探寻与研究的若干进展 [J].
涂光炽 .
地学前缘, 1994, (03) :45-53
[7]   关于超大型矿床的寻找和理论研究 [J].
涂光炽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989, (03) :163-168
[8]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编, 1999
[9]  
Giant ore deposit:a quantitative approch .2 Laznika P. Global Tectonics and Metallogeny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