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

被引:7
作者
陈圣劼
李栋梁
何金海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北亚洲大陆; 冬季; 地表感热通量; 江淮梅雨; 东北冷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利用1979—2008年NCEPⅡ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江苏省气象台整编的江淮出入梅日期和全国75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北部(60°~135°E,32°~75°N,简称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北亚洲大陆地表在冬季总体为感热冷源,对大气起到强冷却作用。通过定义WSH指数来表征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冷源的强度,该指数值越小,冷源越强;反之,冷源越弱。当冬季北亚洲大陆地表感热冷源偏强时,夏季梅雨锋北侧的冷空气强度大范围加强,东北冷涡增强,且冷空气向南输送增强;7月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压型;江淮流域上升运动增强,且该流域上空高层变干、低层变湿,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度增加,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梅雨降水,出梅偏晚。冬季地表感热冷源偏弱时,情况则相反。因此,冬季北亚洲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异常对汛期江淮梅雨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59 / 36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与江淮出梅的关系 [J].
董丽娜 ;
郭品文 ;
张福颖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1) :74-81
[2]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急流年代际异常的关系 [J].
孙凤华 ;
张耀存 ;
郭兰丽 .
高原气象, 2009, (06) :1308-1315
[3]   中亚感热异常对我国西北温度、降水的影响 [J].
周长春 ;
高晓清 ;
陈文 ;
惠小英 ;
李洁 .
高原气象 , 2009, (02) :395-401
[4]   江淮梅雨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 [J].
毛文书 ;
王谦谦 ;
李国平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267-1275
[5]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周连童 ;
黄荣辉 .
大气科学, 2008, (06) :1276-1288
[6]   梅汛期100hPa南亚高压特征与江苏梅雨关系研究 [J].
刘梅 ;
胡洛林 ;
张备 ;
濮梅娟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3) :285-293
[7]   中国梅雨影响因子的研究综述 [J].
梁萍 ;
汤绪 ;
柯晓新 ;
何金海 .
气象科学, 2007, (04) :464-471
[8]   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变化特征的气候意义 [J].
沈学顺 ;
木本昌秀 .
大气科学, 2007, (01) :19-27
[9]   东北冷涡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梅雨的影响 [J].
何金海 ;
吴志伟 ;
江志红 ;
苗春生 ;
韩桂荣 .
科学通报, 2006, (23) :2803-2809
[10]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 [J].
况雪源 ;
张耀存 .
高原气象 , 2006, (03) :38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