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 条
先导—回击模型与人工触发闪电特征参数计算
被引:10
作者:
郑栋
[1
]
张义军
[1
]
吕伟涛
[1
]
孟青
[1
]
郄秀书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
直窜先导;
继后回击;
慢电场变化;
先导模型;
回击模型;
通道参量;
D O I:
10.13334/j.0258-8013.pcsee.2006.23.027
中图分类号:
TM863 [大气过电压及其防护];
学科分类号:
080803 ;
摘要:
在关于地闪通道的“先导模型”和“回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先导—回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5年8月2日3次人工触发闪电中观测到的12次直窜先导和继后回击过程的慢电场变化资料进行了闪电通道特征参量的计算。计算结果发现:3次人工触发闪电的高度分别在8.68、4.48和10.59km;直窜先导过程的电荷线密度范围为49.3~130.05μC/m;先导发展平均速度范围为0.23×107~1.48×107 m/s;先导平均电流范围为0.14~1.87kA;先导通道电压范围为7.94~20.33MV;继后回击中和的电荷量范围为0.16~1.21C;继后回击过程的回击平均速度范围为2.61×107~11.86×107m/s;回击平均电流范围为1.56~12.59kA。分析表明,“先导—回击模型”降低了对观测点站数和观测环境的要求,同时对通道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57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