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被引:76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洪海涛
夏茂龙
何颋婷
宋蜀筠
机构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白云石化; 次生孔隙; 硫酸盐热还原(TSR); 氧、碳稳定同位素; CO2;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7.06.012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储层中发现的高含硫天然气三级储量已近1×1012m3。鲕粒白云岩储层集中分布在含蒸发岩的层序中,储层中有残余石膏、硬石膏及它们的模孔、方解石铸模(假象)等,表明白云石化流体与蒸发海水有关。白云石化由层间古暴露面向下增强的成岩层序说明这种白云石化是成岩早期发生的,并可能有大气降水与蒸发海水混合的影响。白云岩样品各结构组分氧、碳同位素微区测试数据差别显著,这说明采用岩石混合样做研究白云石化成因的地球化学分析可能导致误解。飞仙关组的白云岩中多数保存了原岩结构幻影、结构残余或原岩的全部结构说明白云石化过程是等体积交代。白云岩储层中的孔隙是各种溶蚀孔而非白云石化等摩尔交代的体积收缩孔。飞仙关组高含硫气藏储层中沥青和溶蚀孔的关系表明深埋晚期溶蚀孔最发育。在溶液中碳酸的电离常数大大高于氢硫酸,飞仙关组高含硫气藏天然气组分中的CO2相对于H2S的质量亏损和储层中有富轻碳的高温方解石充填晚期溶孔、裂缝表明储层中的晚期溶解作用是由硫酸盐热还原过程(TSR)中生成的CO2引起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31 / 8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锶含量、锶同位素组成与白云石化流体
    黄思静
    HairuoQING
    裴昌蓉
    胡作维
    吴素娟
    孙治雷
    [J]. 岩石学报, 2006, (08) : 2123 - 2132
  • [2] TSR对深部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改造——四川盆地深部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方式
    朱光有
    张水昌
    梁英波
    马永生
    戴金星
    周国源
    [J]. 岩石学报, 2006, (08) : 2182 - 2194
  • [3] TSR(H2S)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积极性研究——H2S的形成过程促进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
    朱光有
    张水昌
    马永生
    梁英波
    郭彤楼
    周国源
    [J]. 地学前缘, 2006, (03) : 141 - 149
  • [4] 四川盆地深部海相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预测
    朱光有
    张水昌
    梁英波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2) : 161 - 166
  • [5]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H2S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探讨——读马永生教授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有感
    张水昌
    朱光有
    梁英波
    [J]. 地质论评, 2006, (02) : 230 - 235
  • [6] 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有利储集层的形成与分布
    杨晓萍
    赵文智
    曹宏
    杨雨
    张宝民
    陶士振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1) : 17 - 21
  • [7]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盐蒸发台地沉积相
    王一刚
    张静
    刘兴刚
    徐丹舟
    师晓蓉
    宋蜀筠
    文应初
    [J]. 古地理学报, 2005, (03) : 357 - 371
  • [8] 川东北部飞仙关组白云石化成因探讨
    陈更生
    曾伟
    杨雨
    杨天泉
    王兴志
    [J]. 天然气工业, 2005, (04) : 40 - 41+6
  • [9]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白云石化成因模式
    魏国齐
    杨威
    张林
    金惠
    吴世祥
    沈珏红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2) : 162 - 166
  • [10] 川东北罗家寨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成岩作用
    苏立萍
    罗平
    胡社荣
    罗忠
    刘柳红
    房小荣
    [J]. 古地理学报, 2004, (02) : 182 -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