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带内部结构与油气运移及封闭

被引:38
作者
高君 [1 ]
吕延防 [1 ]
田庆丰 [2 ]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 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断裂带; 内部结构; 流体运移; 断层封闭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野外观察认为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2部分,破碎带以发育有黏结力断层岩和无黏结力断层岩为特征.通过断裂静止期各带物性特征和断裂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认为,油气沿断裂运移存在3种类型的通道,油气沿断裂运移的通道是变化的,沿每种类型通道运移的机制、动力、持续的时间、运移速度和效率都是不同的,基本划分为3个阶段断裂活动时期油气在“地震泵”抽吸的作用下,以管道流形式沿优势裂隙快速运移,是断裂输导油气效率最高的阶段;断裂停止活动后到诱导裂缝充填前,油气沿诱导裂缝以浮力流或管道流形式运移,是断裂输导油气效率较高的阶段;诱导裂缝充填后,油气沿无黏结力断层岩带以渗流形式缓慢运移的阶段,是断裂输导油气效率较低的阶段.油气沿这3种通道运移并非同时并存,而是连续发生的过程.因此,从运移角度看,只有活动期形成的通道和静止期都封闭,断裂才是封闭的.
引用
收藏
页码:4 / 7+122 +12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机制 [J].
王文广 ;
高宁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1) :1-3+26+123
[2]   对油气运聚研究中一些概念的再思考 [J].
李明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2) :13-16
[3]   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 [J].
赵密福 ;
刘泽容 ;
信荃麟 ;
蔡燕杰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6) :21-24+8
[4]   断层对油气运移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J].
孙义梅 ;
田世澄 .
地学前缘, 2001, (04) :252-252
[5]   东营凹陷油气运移的地震泵作用 [J].
阎福礼 ;
贾东 ;
卢华复 ;
徐光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4) :295-298
[6]   断层岩与断层模式 [J].
林爱明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3) :56-67
[7]   昌马断裂带断层岩研究及其粘滑、蠕滑特征 [J].
吕德徽,侯康明 .
内陆地震, 1995, (01) :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