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山西省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地覆被变化的GIS分析
被引:14
作者:
何维灿
[1
,2
]
赵尚民
[1
]
程维明
[2
,3
]
机构:
[1]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系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来源: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基本地貌类型;
转移概率矩阵;
山西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 [地貌学(地形学)];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全国2000、2005、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和山西省行政区边界数据,采用土地覆被动态度、转移概率矩阵和地貌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山西省基本地貌形态类型下的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总和占省域面积的95%以上。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和草地缩减,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通过分析转移概率矩阵,表明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2个时段内,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趋势相似,即林地与草地之间大面积的相互转化,耕地、草地分别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地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从面积变化来看,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主要位于中起伏山地;水域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起伏山地;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分布于平原和台地;未利用地变化主要在小起伏山地。从动态度来看,耕地、草地和水域动态度,在大起伏山地地区最大;林地动态度在平原区最大;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位于丘陵;未利用地在小起伏山地地区最大。(3)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主要转化在地貌上也存着差异。平原地区林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转化。台地和丘陵地区3个主要转化类型相似,2000-2005年主要是林地向草地退化,2005-2010年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的相互转化。在小起伏山地地区,主要是草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草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较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多。中起伏和大起伏山地地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为主,也有较高比例的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主要是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毁林主要发生在地形平缓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10 / 219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