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研究

被引:21
作者
王志春 [1 ]
钱海涛 [1 ]
董辉 [1 ]
王军辉 [1 ]
王振营 [2 ]
丛斌 [1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为害; 产量损失; 人工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3 [玉米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在春玉米上人工模拟亚洲玉米螟自然发生情况,玉米螟为害主要影响单穗净重、百粒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虫和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沈单16号玉米1代接虫为害最重,产量损失为17.72%;丹玉39号玉米1、2代复合接虫为害最重为14.61%。接卵0、0.5、1、2、4块/株之间单穗净重差异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果树的超补偿作用与冗余现象 [J].
杜晓东 .
河北农业科学, 2007, (01) :34-36+56
[2]   叶型超补偿下棉花叶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J].
李跃强 ;
盛承发 .
昆虫学报, 2004, (06) :780-786
[3]   亚洲玉米螟危害蛀孔在春玉米上的分布及其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J].
李文德 ;
陈素馨 ;
秦建国 .
植物保护, 2002, (06) :25-28
[4]   玉米螟为害状与产量损失关系的调查 [J].
周惟敏 ;
李玉民 ;
刘家骧 ;
刘荣全 ;
宫瑞杰 ;
李春峰 .
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7, (06) :12-12
[5]   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J].
吕国忠 ;
陈捷 ;
白金铠 ;
王翠苹 .
植物保护, 1997, (04) :20-21
[6]   第二代玉米螟田间消长动态研究 [J].
许国庆,田本志,赵琦,张一兵 .
辽宁农业科学, 1995, (03) :21-23
[7]   玉米螟为害玉米的产量损失估计及单株允许残留虫量 [J].
杨樟法 ;
吕仲贤 ;
王桂跃 ;
王植杏 ;
李方许 .
植物保护学报, 1994, (04) :333-337
[8]   亚洲玉米螟危害玉米产量损失估算方法研究 [J].
谢为民 ;
王蕴生 ;
杨桂华 ;
李建平 ;
张荣 .
玉米科学, 1993, (01) :61-64
[9]   亚洲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损失估计及经济阈值研究 [J].
文丽萍 ;
王振营 ;
叶志华 ;
王忠跃 ;
何康来 ;
宋彦英 .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01) :44-49
[10]   生长的冗余—作物对于虫害超越补偿作用的一种解释 [J].
盛承发 .
应用生态学报, 1990, (01)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