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热导率及其各向异性:对研究俯冲带热结构的启示

被引:31
作者
欧新功
金振民
王璐
徐海军
金淑燕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广州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 武汉
[5] 武汉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超高压岩石; 热导率; 各向异性;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东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4 [岩石物理与岩石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系统研究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米岩石的热导率和生热率特征。初步研究了岩石热导率随矿物组成的变化关系、岩石热导率的各向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主孔2000米的岩心热导率介于1.873-4.062 Wm-1K-1之间,平均热导率2.967 Wm-1K-1。整体上热导率出现的频率主峰分布在2.8-3.0 Wm-1K-1。榴辉岩热导率随着其退变质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新鲜榴辉岩热导率集中分布于3.6-3.7 Wm-1K-1,角闪石化榴辉岩的热导率分布在3.1-3.2 Wm-1K-1,强退变的榴辉岩热导率分布于2.4-2.5Wm-1K-1。片麻岩热导率主要分布于2.8-3.0Wm-1K-1。从垂向上看,主孔100-735米主要由榴辉岩组成,热导率整体比较大,平均3.265 Wm-1K-1;1200-1600米主要以花岗质片麻岩为主,热导率比其它层位偏低,平均2.755 Wm-1K-1。通过对面理发育的样品进行测试,东海地区各类岩石的热导率具有较明显的各向异性。榴辉岩和片麻岩热导率的各向异性平均值分别为4.66%和22.99%,超基性岩的热导率平均值为3.322Wm-1K-1,各向异性 16.08%。岩石热导率在垂直于面理的方向上具有最小值,在平行于面理的方向上具有最大值。上述资料对超高压地体热结 构特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江苏东海超高压榴辉岩的热导率及对大陆科学钻探研究的意义
    欧新功
    金振民
    金淑燕
    徐海军
    [J]. 地球科学, 2003, (02) : 129 - 136
  • [2] 苏鲁地体超高压矿物的三维空间分布
    刘福来
    张泽明
    许志琴
    [J]. 地质学报, 2003, (01) : 69 - 84+148
  •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部温度预测
    汪集旸
    胡圣标
    程本合
    李铁军
    杨文采
    程振炎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6) : 774 - 782
  • [4] Geothermal measurements in the pilot-boreholes of the China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J]. WANG Jiyang, HU Shengbiao YANG Wencai, CHEN Benhe, CHEN Zhenyan & LI Tiejun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e-mail: sbhu@mail.igcas.ac.cn);2. Institute of Geolog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Beijing 100037, China (e-mail: zzr@iuol.cn.ne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20)
  •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地热测量
    汪集旸
    胡圣标
    杨文采
    程本合
    程振炎
    李铁军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1, (10) : 847 - 850
  • [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nLu Fault and Dabie Orogen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WANG Yu Institute of Geology
    [J]. Continental Dynamics, 1999, (01) : 53 - 61
  • [8]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of the Sulu Terrane,Eastern China: A Prospective View[J]. R. Y. ZHANG and J. G. LIOU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94305.Continental Dynamics. 1998(Z1)
  • [9] 塔里木盆地岩石层热结构特征
    王良书,李成,杨春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6) : 794 - 803
  • [10] 俯冲带的热结构研究进展
    宋茂双
    谢鸿森
    徐有生
    [J]. 地质地球化学, 1996, (02) : 18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