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18
作者
潘保柱 [1 ,2 ]
王兆印 [1 ]
余国安 [3 ]
机构
[1]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长江科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功能摄食类群; 长江源; 黄河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本研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7月对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两区域共鉴定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28科57属。其中,环节动物2科5属8种,软体动物2科2属5种,节肢动物23科49属52种,其它动物1科1属1种。长江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29种、59ind./m2、0.0 307g dry mass/m2;黄河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48种、369ind./m2、0.4 520g dry mass/m2。长江源动物资源量较低归因于泥沙含量较高和湿地退化。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设河源区生态屏障尤为重要,这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乔灌草植被建设,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减缓土壤侵蚀速率,减少河流输沙量,维系河流生态健康。
引用
收藏
页码:369 / 3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傀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水质评价 [J].
熊晶 ;
谢志才 ;
张君倩 ;
蒋小明 ;
方涛 ;
敖鸿毅 ;
过龙根 ;
邓永良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S1) (S1) :132-137
[2]   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水文效应 [J].
王根绪 ;
李娜 ;
胡宏昌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4) :202-208
[3]   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对比研究 [J].
陈克龙 ;
李双成 ;
李迪强 ;
陈英玉 ;
朵海瑞 ;
王永生 .
生态经济, 2008, (11) :32-35
[4]   长江源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J].
罗小勇 ;
唐文坚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3, (01) :47-49+59
[5]   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干湿重比的研究 [J].
闫云君 ;
梁彦龄 .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99, (09) :61-63
[6]  
高级水生生物学[M]. 科学出版社 , 刘建康主编, 1999
[7]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a river bottom: a key factor determining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J] . Jean-Nicolas Beisel,Philippe Usseglio-Polatera,Jean-Claude Moreteau.Hydrobiologia . 2000 (0)
[8]  
Herbivory and Detritivory on Freshwater Macrophytes by Invertebrates: A Review[J] .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Benthological Socie . 1991 (2)
[9]  
The Structuring Role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Lakes .2 Springer-Verlag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