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流流域化学风化和全球碳循环

被引:32
作者
吴卫华 [1 ,2 ]
郑洪波 [1 ]
杨杰东 [3 ]
罗超 [1 ]
周斌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3]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关键词
河流流域; 硅酸盐风化; 碳酸盐风化; 碳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12 []; P342 [水文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81501 ;
摘要
通过研究中国境内九大水系中大河流域的河水、大气降水、沉积物和岩体中的化学成分并结合水文信息,对流域中的化学风化作用及其消耗大气CO2的能力与机制进行了粗略的调查,探讨了不同气候、岩性、地形、植被等条件下化学风化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控制风化反应的因素,为在我国境内进行CO2捕获与封存的场地、矿物类型选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境内河流流域硅酸盐和碳酸盐风化所消耗的大气CO2分别为421×10~9~627×10~9mol/a和1323×10~9~2025×10~9mol/a,占全球河流消耗总量的4.8%~7.1%和11.1%~16.1%,显示我国作为岩溶大量分布的国家,碳酸盐风化作为一个短时间尺度上的碳汇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更为突出。长江、黄河和珠江3条河流流域硅酸盐风化所消耗的大气CO2量占全国河流的约2/3,而碳酸盐风化消耗的大气CO2量占全国河流的近90%。通过对比一些典型硅酸盐岩地区河流的化学风化特征发现,热带气候条件下流经玄武岩地层的海南南渡江有着最高的硅酸盐风化速率(7.2×10~5mol/km2·a),与赤道附近的新几内亚岛上河流相近。而在岩性相似的情况下,大气CO2消耗速率与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海拔成反相关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97 / 40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贵东复式岩体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J].
陈佑纬 ;
毕献武 ;
胡瑞忠 ;
戚华文 .
矿物岩石, 2009, 29 (03) :106-114
[2]   中国大气降水化学研究进展 [J].
王文兴 ;
许鹏举 .
化学进展, 2009, 21(Z1) (Z1) :266-281
[3]   蚌埠隆起区古元古代钾长花岗岩的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的制约 [J].
杨德彬 ;
许文良 ;
裴福萍 ;
王清海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1) :148-164
[4]   安徽黄山花岗岩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J].
张舒 ;
张招崇 ;
艾羽 ;
袁万明 ;
马乐天 .
岩石学报, 2009, 25 (01) :25-38
[5]   浙西晚中生代富碱高钾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J].
龚日祥 ;
卢成忠 .
岩石学报, 2008, 24 (10) :2343-2351
[6]   青藏高原东部长江流域盆地地表化学剥蚀通量剥蚀速率大气CO2净消耗率研究 [J].
秦建华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8, (01) :1-6
[8]   党河水环境特征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J].
周长进 ;
董锁成 ;
张小军 .
水资源保护, 2008, (01) :42-44+91
[9]   华县西沟地区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及成矿潜力 [J].
焦建刚 ;
钱壮志 ;
王勇茗 ;
袁海潮 ;
韩俊民 ;
刘瑞平 .
地质找矿论丛, 2007, (04) :270-276
[10]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带的成因: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 [J].
祁昌实 ;
邓希光 ;
李武显 ;
李献华 ;
杨岳衡 ;
谢烈文 .
岩石学报, 2007, (02) :40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