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的“资源诅咒”效应分析——基于山西的实证

被引:6
作者
秦志琴 [1 ]
郭文炯 [2 ]
机构
[1]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太原师范学院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核心-外围-边缘”结构; 网络结构; “资源诅咒”; 山西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是提高经济转型发展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措施,开展资源型地区空间结构的"资源诅咒"效应研究是解释资源型地区空间结构特殊性的重要视角。文章采用山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从空间分异与空间联系两个角度分析区域空间结构"资源诅咒"效应的表现特征。进一步,构建"三部门三区域"分析框架,解释空间结构"资源诅咒"效应的形成机理。空间分异分析表明:山西省空间结构中核心区、外围区、边缘区均表现出显著的资源依赖型特征,核心区带动能力弱,外围区经济脆弱性明显,边缘区为集中连片贫困状态,这种空间结构不利于经济要素在各等级城市之间的流动,会进一步加剧区域"核心-外围-边缘"结构刚性特征,阻碍区域功能的转型升级;空间联系分析表明,山西省各行业空间网络联系差异显著,其中,采矿业已形成明显的多层级辐射状圈层结构;农业网络联系次之,形成极化显著的辐射状圈层结构;服务业中各行业联系普遍较弱,初步形成以核心区与次级核心区紧密联系为特点的点轴结构,但各种服务功能的互补性差,服务业功能联系弱;而制造业的区域联系最弱,资源型产业发展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化发展质量低,"反工业化"倾向比较严重。通过"三部门三区域"分析框架认为,由于资源型经济具有自强机制,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刚性,核心区创新动力不足,外围区城镇化水平虚高,边缘区缺乏产业支撑。核心区、外围区、边缘区之间要素联系松散,空间结构演进的"推-拉"力不足,致使区域发展陷入"资源优势"陷阱。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油气资源城市“资源诅咒”效应实证 [J].
张在旭 ;
薛雅伟 ;
郝增亮 ;
马颖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10) :79-86
[2]   生态效率视角下的资源诅咒:资源开发型和资源利用型区域的对比 [J].
黄建欢 ;
杨晓光 ;
成刚 ;
汪寿阳 .
中国管理科学, 2015, 23 (01) :34-42
[3]   “资源诅咒”的空间结构解析:核心边缘理论视角 [J].
郭文炯 .
经济地理, 2014, 34 (03) :17-23
[4]   资源型经济的形成:自强机制与个案研究 [J].
张复明 ;
景普秋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5) :117-130+207
[5]   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与“祸”: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 [J].
景普秋 ;
王清宪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7) :80-90
[6]   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 [J].
邵帅 ;
齐中英 .
经济研究, 2008, (04) :147-160
[7]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 [J].
张晓明 .
地理学报, 2006, (10) :1025-1036
[8]   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 [J].
于涛方 ;
吴志强 .
城市规划, 2006, (09) :36-41
[9]   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J].
徐康宁 ;
王剑 .
经济研究, 2006, (01) :78-89